古制为何一斤是十六两?

【中华文化300问】 作者:容乃加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4月08日讯】“一斤十六两”的渊源来源甚古,表现中华文化的传统思维,看看华夏先人如何在斤两间参天地,落实“人法自然”的精神?

常见“半斤八两”、“八两半斤”的成语,比喻彼此分量或程度不相上下,日常俗话中也常用到,例如“你两个八两半斤,好一对人客和主人。”也作“半斤八两”。(《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二四出》)这种说法源于“十六两为斤”这种权量规制。古人以十六两为一斤,半斤即是八两。

那么古时候为何以十六两为一斤,而不用十进制呢?

斤、两都是自古就使用的测量重量的秤锤或砝码,材料为铁或铜。《汉书.律历志上》记载衡量重量的单位有五种,从轻到重依序是:铢、两、斤、钧、石,称为“五权”,且各自有象征内涵。(原文:“权者,铢、两、斤、钧、石(*五权)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斤、两等五权的标准重“本起于黄钟之重。”即以黄钟的重量作为标准。黄钟有多重?王先谦汉书补注说“黄钟之管重十二铢 ”(即半两重)。

先说“两”的名称怎么来?“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换言之,“两”是由两个黄钟律管的重量而来的,换算得二十四铢,象征二十四节气(原文:“二十四铢而成两者,二十四气之象”)。

再说“斤”,《汉书.律历志上》说“十六两为斤”。那么为何采用十六两为一斤呢?也有象征义涵,那是表示“四时乘四方之象”。四时就是一年四季,四方就是东西南北方,是空间的通称,也是天下的通称;换言之,在一“斤”中把天下时空都涵纳于其中了,自有一个小天地、小宇宙。

把斤换算成两再换算成“铢”,依然具有丰富的文化义涵:一斤等于十六两、等于三百八十四铢,这又等于易经六十四卦的爻数,对应天地阴阳循序变动之象(原文:“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铢,易二篇之爻,阴阳变动之象也”)。综而观之,在日升、日落的日常生活中以斤、两为交易的准据,示现“人法自然”的义涵在其中。

小小的斤两权量准器,示现“人法自然”的义涵在其中。 (pixabay)

这种公平、公正的权量精神在《诗经.小雅.节南山》诗中也被运用来歌颂贤德之士,诗吟:“尹氏大师,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诗中提到商初的贤相忠臣伊尹,秉国之钧(*以“钧”代表权量),执掌国家政治事务的权量,维制四方,辅翼天子,使天下无迷惑也。从小见大,可以看见斤、两等等权衡之器的重要性。秤锤、砝码等等权量斤两之器虽是小工具却是维持天下公平交易的重器,有了它们这些公正无私的交易准据,能使百工乐业司创造、百姓无争而安居;另一方面,国家的法制之器也是权量之器公平精神的发挥,从而可以维制四方,使天下无迷惑。

一斤十六两的渊源来自中华文化的传统思维,斤两就在掌指间,以小见大,以小观天地。华夏先人在生活俯仰间参天地,崇尚天人合一精神,落实在斤两的权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