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3月25日讯】明朝时,有一年除夕夜,魏骥带着子孙看“驱疫”热闹,还真的在路上看到一群疫鬼。他对疫鬼说了一番话,后来竟然真的应验……
明朝时期,东阳一带有个民俗,每到年末乡里百姓都聚集在一起,敲鼓击钲,点燃爆竹,以祛邪迎吉,这个民俗称为“驱疫”。因百姓每年都要举行驱赶疫鬼的活动,逐渐也就约定俗成,成了当地的一个民俗活动。每当举行驱疫活动,沿途常常是人声鼎沸,喧哗之声不绝于耳。
萧山县魏骥(1374年-1472年)曾官居吏部尚书,官至一品,时年已退休在家。全家人刚吃过年夜饭后,他就带着子孙走到大门外看“驱疫”活动的热闹。忽然,他于一片灯火光焰中看见了一群衣衫褴褛的疫鬼,涌满了街路,看它们往来冲撞,犹如飞跑投奔一样。
魏骥看到这个场面,笑说:“为什么鬼怪这么多,竟多到这种地步!?”遂即,他厉声喝叱道:“你们这些小鬼小魅,今夜就暂且容你们小宿于此,明天你们可以去西村的恶霸王家!”说罢,就听到一阵隐约的呼啸声。然而,众人都看不到那些鬼怪,只看到魏骥指着一处地方,如同和别人说话一样。但除了他,谁也看不到那些鬼魅。
到了开春,西村突然发生了大瘟疫。西村中的那户王姓人家都染瘟疫死了,竟然没有一人幸存。但魏骥所住的地区都平安无恙。众人都称魏公简直是神明。
但魏骥并非神明,也没有修佛修道的经历。只是常言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民间俗谚也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在那个重德行善观念深入民心的年代,饱读诗书的魏骥自然知道疫鬼出现的原因。
但他让疫鬼去恶霸家,疫鬼就真的去了。或许,疫鬼不是真听了他的话,只是那王家积恶甚重,为自身招致了灾衍。
那么魏骥是怎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德行令众人敬仰,竟都认为疫鬼能恭从他的吩咐呢?
从《明史》记载看,魏骥的仕途生涯,始于明成祖永乐时期。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魏骥以进士副榜出仕,朝廷任命他到松江担任训导,督察学务。他常常在夜里携带着茶水粥饭,去犒劳那些辛苦读书的学子。学子们感念他的恩德,所以奋发读书,很多人取得了功名成就,直接为朝廷和地方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魏骥还奉诏,参与编修《永乐大典》。书成之后,他回到任上,被推荐为太常博士。
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他担任吏部侍郎时,屡次奉命巡视京都及附近的地区,查访民间疾苦。正统十四年,升任吏部尚书。他禀性劲直,对君子和小人分辨得很清楚,常说一句话:“没有是非之心,不是人啊!”当时宦官王振得到明英宗的宠信,王振仗着天子的宠信,欺上瞒下,擅权跋扈,凌辱朝中的公卿大臣,惟独不敢欺辱魏骥,还尊称他为“先生”。
魏骥为官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等朝,曾多次到京师辞官,都没有获得皇帝的允许。大学士陈循是魏骥的学生,他曾表示自己可以请朝廷为老师加官封爵,被魏骥严词拒绝。
魏骥直到七十七岁被允许退休后,才回到了家乡。平日,他与乡里人相处和睦,教导子孙孝悌之道,勤恳耕种。他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产业。时常戴着斗笠行走在田间。有一回,他遇到钱塘主簿,官吏呵责问他是谁。他回答:“我是萧山县的魏骥。”主簿一听到他的大名,顿时仓皇致歉。
他胸怀忧国忧民之心,越到年迈时,那份责任心愈加深重。当时萧山常发生水患,魏骥教众人修缮浚湖湖堤,兴湖利,又修螺山、石岩、毕公等蓄贮雨水的塘堰,以灌溉农田并防范灾患。
他为人敦厚,心地诚实光明。不仅遵循礼教,倡导理学,还大力鼓励青年才俊进学。退休二十多年来,虽然身在民间,仍是戮力辅助朝廷协理一方,苦心教化百姓,四方都景仰他的德行。
明宪宗成化七年(1471年),魏骥九十八岁时,御史梁昉上奏天子,恳请效法前朝,尊敬那些德高望重且年迈的大臣,予以表彰。天子读罢他推荐魏骥的奏章,欣然赞叹,于是派人慰问魏骥,赐予羊酒,并命官府每月赠米三石。
可惜天子的表彰尚未到达,魏骥就去世了。他去世后,朝廷照礼制赐祭葬,赠其谥号“文靖”。魏骥的儿子魏完遵循父亲的遗言,辞谢朝廷祭葬,奏请天子将那些葬金用以赈济灾民。明宪宗怅然若失,叹道:“魏骥临死之前,仍在担心劳民伤财,可谓是一代纯臣。”于是准奏赈济灾民。萧山百姓感念魏骥之恩,请求在德惠祠祭祀魏骥,获朝廷同意。
从《明史》看,魏骥为人厚道实诚,无论是从政时,退休后,还是临死前,心心念念只是挂念着百姓。或许,这样的人,才是人们心目中能让鬼神敬畏拜服的高德之人吧!
(据《狯园》(十),《明史》卷一百五十八)@*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