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3月12日讯】在中共两会热闹登场的同时,中国各地的企业也在扎堆热闹爆雷,前几天是刚有重庆能源和冀中能源违约爆雷,这两天则是中信国安又突然爆出了财务造假,而且是连续7年财务造假。
中信国安能够7年如一日的持续造假,这种嚣张确实少见。2019年中信国安的母公司成了“违约大户”,而且当时的一封关于债务危机的求救信,还曾经引发过一场震动。究竟,千亿资产的中信国安发生了什么?中信国安和中信集团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业界人士认为,中信集团的规模已经大到不能再大了,占尽了所有的优势资源,却多年来丑闻不断,是典型的国家官僚企业。那么,中信的败家是谁造成的呢?
中信国安造假十亿才罚几十万
3月3日,中共证监会发布了一个《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告知书中说,从2009年到2015年,中信国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国安)的财务造假,涉及利润超过10亿元人民币,涉事9名高官被罚。怎么罚的呢?证监会是这么说的,责令中信国安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
中信国安有19万股民,对于这样的处罚结果,有股民说,造假10亿,也就罚个几十万,这是对19万股民最大的侮辱。
那么,中信国安七年如一日的做假账,又是谁七年如一日的在审计上为它保驾护航呢?是一家现在名称为“致同”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是现在的名称呢?因为中信国安从1997年上市以来,二十多年里先后用了四家会计师事务所,但实际上都是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经过一系列改制、更名走过来的。当然,这家致同会计师事务所也是火了,它每年给中信国安出具的审计报告都是“无保留意见”。但是,目前还没有公开消息显示,致同会计师事务所或是签字会计师受到了证监会处罚。
那么,中信国安是怎么造假的呢?证监会在告知书中说,中信国安这一次的涉事主体主要是青海中信国安,2006年开始,中信国安从中信国安集团手中获得了青海中信国安的股权,在2009年到2014年之间,青海中信国安通过虚增收入、并少计财务费用两个办法,让中信国安报表大幅度注水,累计虚增利润总额达到10.13亿元。但是,在2014年底和2015年初,中信国安又陆续将青海中信国安的股权转让给了中信国安投资。
中国大陆媒体报导说:“中信国安倒腾青海中信国安似乎只是为了虚增收入,而青海中信国安在此期间由大股东脱手后又回到了大股东手中,恰似一招完美的‘乾坤大挪移’。”
那么这个中信国安到底什么背景,它和中国中信集团又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大陆天眼查网站资料显示,中信国安信息产业在1997年10月31日在深交所上市,其控股股东是中信国安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36.44%,而中信国安集团是中国中信集团的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之前,中信国安集团曾是中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2014年中信国安集团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信集团持股降至20.945%,但还是第一大股东,换句话说,中信国安背后仍然保有国资背景。这样具有国资背景的公司,为何要折腾股权,坚持造假呢?这就要关注中信国安发展中的两个关键的时间点,一个是2019年,一个是2014年。
我们先来看看2019年发生了什么。
一封大股东的求助函
2019年4月,中信国安集团的大股东,就是中信集团,曾向上级监管部门写了一封求助信,要求帮助解决这个中信国安集团的债务危机。
可以说,这个文件在告诉外界,中信国安集团的债务危机已超出了中信集团自我解决的范围,中信集团求助银保监会为其“挡下银行追债”。
然而,虽然有大股东的求助,但是在2019年,中信国安集团还是陆续发生了好几次违约。大陆媒体称之为“债券违约大户”。有大陆媒体统计,从2019年4月开始到12月末,中信国安集团已经有7支中期票据构成违约,涉及本金共计134亿元。期间,更出现一天内两支债券违约的情况。
记得在2011年的时候,中信国安的董事长罗宁还曾经土豪一般地甩出过一句话,说“比什么都别和中信国安比有钱,恒大再有钱,也只是中信国安的冰山一角”。而且我们刚才提到,在2014年以前,中信国安还是一家老牌国企,是中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那么,为什么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5年的光景里,中信国安集团竟然成了“违约大户”呢?资金链为何沦落到如此严峻的地步?钱都去了哪?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进行混改之后,中信国安集团开始多方向拓展业务版图,不仅涉及信息产业、高科技及资源开发,甚至包括了葡萄酒以及旅游地产和商业物业等领域。
快速的扩张,不禁让公司杠杆升高,也让资金面临危机。以至于在中信国安集团2019年半年报的数据中,上半年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7.08%。由此可见,当时中信国安集团的负债已经濒临崩盘,也难怪连大股东中信集团都要发出求救。
谁掏空了中信国安?
混改,成了中信国安集团的一个转折点。2013年4月到2014年3月,中信国安启动“混改”期间,引进了5间民企,并让它们以颇不合理的价格取得了中信国安79.06%的股权,当时媒体称之为“世纪大拍卖”。
在混改之前,中信国安集团的合并净资产是155.11亿元,而5家民企通过合计注资80亿元,获得了中信国安79.06%的股权,与中信国安集团的合并净资产出现了倒挂。
之后,这几家民营股东,通过另设公司、交叉持股、股权质押、担保等多种手段,将中信国安集团的实控权隐藏在一个无法穿透的股权结构中。中金公司在债券研究报告中说,中信国安集团在混改后股权结构分散,无实际控制人。
中信集团2019年的一纸“求助信”,不仅曝光了中信国安集团的债务问题已经到了“纸包不住火”的地步,另外,也让之前参与混改的“神秘人”一起现身。
这个背后的“神秘人”又是谁呢?外界分析都指向了,前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行长王雪冰。王雪冰,2002年因贪腐落马,后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2012年出狱。
虽然,王雪冰被认为深度参与了中信国安集团混改,但到底扮演什么角色还不为外界所知。其实显而易见的问题是,2012年出狱的王雪冰哪来的巨额投资基金?除非重操旧业充当白手套。
关于王雪冰的当年落马,一些报导中也曾指出,王雪冰贪污案后面有江泽民的影子,王雪冰从江的座上宾到替江坐牢,更为江家转移数十亿美金到海外。王雪冰违规贷款的许多个人与公司,都和江泽民关系密切,包括和江的心腹贾庆林有密切关联的远华走私案赖昌星等。
所以,中信国安集团的混改,背后可能是更深的中共权贵圈钱的勾当,回顾这些年中共国企各种名目的重整,都是反复被红色权贵掏空的过程。
下一个问题 谁的中信集团?
说到中信,那可不是一般的企业。因为这个企业的背后涉及到一些大人物,也因此让它更加名声大噪。
中信集团的首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是中共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和他的伯父荣宗敬,两人在民国时期白手起家,在无锡、上海等地创办了二十多家民营企业,并以“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享誉工商界数十年,可以说对中国民族经济影响至深。
在中共建政后,荣毅仁被中共拉拢,成了“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跌宕起伏的一生也浓缩着中共统治中国经济的发展史。关于荣毅仁的故事,以后我们可以找个时间专门做一期节目和大家好好聊聊。
荣毅仁退休后,魏鸣一担任董事长仅两年,即交班给王军。王军也不是一般的人物,他的“红色”身份更加正统,他的父亲是“中共八大元老、开国上将”王震,他的岳父是开国元帅叶剑英。
王军最出名的,就是他是太子党中第一个先富起来的,虽然最先富起来的,但却不是最有钱的。中信深圳公司被外界认为是王震家族的私家店,别号为“深圳王家铺子”。
2015年大陆发生股灾后,中信集团曾一度成为舆论焦点。同年8月起,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证券公司有十多名高管被当局调查。作为“国家队”救市主力之一的中信证券,被指在股灾中涉嫌与外资联手做空股市。而分析普遍认为,2015年的股灾是江派针对习近平当局的一场“经济政变”。
中信走到今天,可能是荣毅仁猜想到了却又无可奈何的事情。2005年10月,荣毅仁在北京去世前曾留下了一份题为《我要对党说几句》的遗言,大致内容是:一个丧失信念的政党,一个不受法律约束的政党,一个脱离广大人民的政党,一个追逐金钱利益的政党,是没有希望的,是背叛人民共和国的。
显然,这表明他后悔了,后悔追随了中共这个背信弃义的政党。
策划:许巧茹、宇文铭
主播:蔚然
撰文:李晓彤、财商经济研究所
财商天下:http://bit.ly/3hvUfr7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