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1月23日讯】【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1月23日讯】快到中国的黄历新年了,黄历新年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节日了,那么黄历新年背后蕴含着哪些传统的文化智慧呢?
- 黄历与中国传统节日
您知道吗黄历新年它原本并不叫春节,春节是一九四九年之后中共当局给新年起的名字,《解体党文化》一书曾有介绍,“中共建政之后,开始认为‘皇历’代表了传统社会的统治秩序,并且其中有很多与预测学、风水等有关的内容,于是废止了‘皇历’”;“1949年9月27日,中共商量夺取政权后建政事宜,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而黄历正月初一,它原本叫元旦, “元”是开始,“旦”是指天亮,意思就是新开始的一天。
新年即是新的一年,在中国文化里指一次新的二十四节气的轮回,而一年中顺应二十四节气有了很多传统节庆活动,比如清明里人们会外出踏青,追忆先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在五月五初五的端午,人们会佩戴香囊,防止五毒;一年过半的秋分前后会有中秋节,人们也会望月抒怀,圆月当空,想着还没有团圆的亲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遥望故乡,希望亲人好友“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在冬至的这一天里,人们会吃饺子希望不会冻坏耳朵,能够保暖地度过这个冬季; 很多民俗节庆活动从古延续至今。
中国文化里这些传统节日背后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中国古人对天体运行秩序的了解领先世界,相传在尧舜等上古时期就有浑天仪的出现,人们早已发现黄道、赤道、地球在天体中运转的方式。
- 黄历和二十四节气
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星图您知道吗,它是中国的《敦煌星图》,图中绘制了一千三百三十九颗星星,按照一年十二个月,从一月到十二月按照不同的月份变化,将所观测到的不同的星体位置绘制下来。
古人发现随着地球运转,夜空中北斗七星方位的变化,就是人间的四季交替,当斗柄指向东部就到了人间的春季,指向南部到了夏季,指向西部就是秋季,指向北部就到了冬季。
地球在黄道上围绕太阳运转一周为一年,根据太阳光对地球寒暑影响的变化,一年中白天时间最长的一天是夏至,一年中白天时间是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有两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一样长的,那就是春分和秋分。
另外四个很重要的节点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因为它代表着四季的交替。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八个是对地球影响重要的节点。
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三百六十度平均分为二十四份,形成中国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从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如此循环一周为一年。
每个节气之间相差十五度,也是十五天。在每一个节气十五天里,也是月亮的盈缺变化,“月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也就是月亮每十五天会从缺至圆,再十五天会由圆至缺。
每个节气十五天里,按照气候的变化又分为三候,每五天为一候,比如惊蛰节气里,“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一年里,一共有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 黄历和顺应天时的生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会顺应天时秩序来安排人间的生活秩序,在《礼记•月令》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如何观察自然,顺应自然,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
1、观.自然变化。 《礼记•月令》中详细描述了从一月到十二月里自然界里的变化,比如“是月也,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意思是在这个月里,鹿角开始脱解了,蝉开始鸣叫了,一种半夏的药草要生长了,木槿花要开了,这些信息告诉人们要立夏了。从春到冬,《月令》里详尽描述了随着节气变更自然界里的变化。
2、敬.自然之神。因为人生于自然之中,而这四季的交替掌管着自然界里动物的繁衍生息,植物的萌芽荣枯,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这些自然的秩序一定是有更高的神明在掌管,于是在不同的时令里天子会率领群臣祭拜掌管不同时令的神明。
比如在立春这一天里,天子会亲自率领群臣到东郊,迎接春神–句芒,祈求神明福佑春季里谷物生发。立夏这一天,天子会亲自率领群臣到南郊,去迎接夏神–祝融,立秋这一天,天子率领群臣到西郊,去迎接秋神–蓐收,立冬这一天,天子率领群臣到北郊,去迎接冬神—玄冥。因为有神明的福佑,人们在这一年里才能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3、与.自然相和。《月令》中还描述了人和自然如何相处,比如在春季里,动物植物都是从幼小萌发的状态,这时就要保护它们的生长,要禁杀伐,不能杀怀孕的母兽以及幼虫、幼兽。
“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麋卵。”意思是说,春天狩猎的时候,国君不把所有的鱼捕捞光,大夫不把所有的猎物赶尽杀绝,将士不把鸟兽的卵都给拿走,说的就是人和万物和谐生生不息之道。
4、制.人间政令。一年中按照天时秩序,从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从天子到百姓都会顺应时令秩序来勤勉劳作,保证这一年的收成。比如在立春时,天子会亲自耕种,因为天子受命于天,代表上天来协管人间的百姓,所以他的言行也起到了垂范的作用。天子亲自耕种来垂范天下百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人们不能懒惰,要勤勉这样到秋季才会五谷丰登。皇帝亲自耕种收获的粮食用来祭祀上天。
在春季里皇后也会率领宫廷嫔妃亲自采桑养蚕,以此来劝勉天下女子要勤于纺织,这样才能有充足的衣服,为家人保暖御寒。
皇帝的亲耕礼和皇后的亲蚕礼一直延续到清朝,皇帝皇后亲自垂范百姓勤于耕织,也形成了中国数千年来的耕织文明。
5、调.自我安养。人们会按照不同的时令变化来吃不同的食材调养身心,古人认为人体的小宇宙和外在的宇宙相对应,五行和五脏、五色相互贯通。五行:金、木、水、火、土
,对应五脏:肺、肝、肾、心、脾,对应五色:白、青、黑、红、黑。人们顺应不同的时令来调养身心: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肾,冬养肾,一年四季调养脾胃。
- 黄历中顺应时令之美
《庄子•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意思是说天地之间有自然之大美,四时的交替、万物荣枯都有一定的秩序,如今,我们依然可以从古诗词、绘画、器物中感受古人顺应自然时,那份心灵的安和。
在台湾故宫博物院里,馆藏了清院本《十二月令图》,它依据一年十二个月的变化,绘制了人们顺应天时的生活的情景。
比如一月里人们闹元霄的情景。二月里杏花绽放,人们来到户外踏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月里天气转暖,画中可以看到“曲水流觞”的活动,再现了兰亭序中,文人雅士吟诗作对的场景。
四月里梅子要成熟时,“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可以看到人们雨中漫步的场景。五月可以看到人们赛龙舟的习俗。六月荷花盛开,人们或室内纳凉,或在荷塘中划船采摘莲蓬。
七月里传说在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见的日子,画中描绘了闺中女子焚香设案,过七夕节的情景。八月桂花盛开,画中描绘了亲朋好友相聚,登高赏月,一起过中秋节的情景。九月菊花盛开,这个月中也有九九重阳节,人们登高临远,观赏菊花。
十月正值农闲,人们在室内欣赏古器名画,绘画下棋。十一月植物凋谢,动物蛰伏,礼记中建议人们应多待在室内调养,不要大兴土木。十二月梅花盛开,人们在院中赏梅堆雪,也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十二月令图》为人们描绘了一个花开花落的诗意中国。
在清康熙年间还有十二月令花卉纹杯,它是清代官窑瓷器的名品,它依照一年十二个月,制成十二个杯子,每个杯身上都会有一个当月的时令花卉,从一月到十二月,比如一月水仙花,二月玉兰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花,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花,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
每个杯身上的花卉旁还专门有一首相关的古诗词,从每个杯子都可以欣赏到诗词花卉、书法印章,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文人雅趣。
- 黄历的承传
那么承载着中国传统智慧的黄历是谁创制的呢?相传是中国人文初祖黄帝创制的,所以称为黄历,而后被历代皇帝所沿用,所以又被称为皇历,黄历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清末。
而一九四九年后,中国传统历法黄历被改名为阴历,当局担心人们了解到阴阳五行等道家思想,又把它改成了农历,让人们误以为黄历只是和农事有关。
而我们使用的西历是从何而来的呢?它是按照基督耶稣的诞生为公元元年,距今所过去的年数,比如今年二零二一年,就是距离耶稣诞生至今二千零二十一年。
在中国很多党文化下的节日代替了传统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
而中国的传统节日被逐渐地模糊,仅仅留下了纪念的形式,人们却很少知道其涵意及来源,比如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如戊戌变法、甲午战争等等,这其中的戊戌、甲午很多人不知其原本之意。
这和黄历中干支纪年方法有关,也就是按照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从天干和地支中各取一个相配,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如此循环一次为一甲子六十年。
或许大家认为这种干支纪年方法距离我们遥远,其实它我们每个中国人相关,因为后来十二地支和十二种动物相结合,也就成了中国文化里特有的生肖年,当每个人诞生时,都有一个在那一年里的生肖属相,而中国人也会常常根据一个人的生肖属相, 来推测这个人的命理秉性等等。
干支也用在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上,每个人诞生的年月日时,用干支来计算就是他的生辰八字。古时人们希望两个人结为夫妻,会先看这两个人八字是否相合。
传统的历法中有着中国先祖的智慧,其中所承载深厚文化,近年来被人们逐渐地认识到,人们在重温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深意,以及重视黄历历法中的传统节日,黄历历法又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当中,比如目前美国加州通过了庆祝黄历新年的立法,让更多人了解到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的黄历历法中有着中国人对自然的认知,以及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人们顺应这些时令秩序,来得到和自然的和谐,以及自我的安顿,体现着古人敬重天地神明,以达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
(责任编辑: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