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曾对群情激愤要打死一个犯了罪的妇女的众人说:“你们谁要是自己没有犯罪过错,就上前来打死她。”听了这话,大家都不再向前了。当众人都退去时,耶稣拿起石头打死了这个妇女,并说道:“我也同样是个罪人。但如果法律只能由毫无瑕疵的人执行的话,法律就只会死亡。”
这段文字出自何处?它出自一部书,而且是一部正儿八经的教科书,讲“道德”讲“法律”——《职业道德与法律》。此书主编三人,为潘中梅、李刚与胥宝宇,他们的大着经过中国官方教育部门编辑审核委员会审定,于2018年1月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日前,这段文字在网上被扒了出来。世界上所有基督徒,或者稍微对《圣经》有所了解的人,会是怎样的反应?不用说,肯定是口呆目瞪,甚至会气得说不出话来。
这不是公然恶意篡改《圣经》吗?不是对耶稣的形象进行任意的亵渎中伤吗?这不是对教会的极大侮辱吗?
《圣经》新约.约翰福音第八章一至十一节是这样叙述耶稣这个故事的:
于是各人都回家去了;耶稣却往橄榄山去,清早又回到殿里,众百姓都到他那里去,他就坐下,教训他们。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这是普天之下众所周知的一个宗教经典故事。
那一班文士和宗教领袖,熟悉犹太律法。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企图陷害耶稣于罪中,就明知故问,试探耶稣,如果耶稣一旦错误表态,便可铲除而后快。这些人的伪善嘴脸和险恶用心表露无遗。而耶稣则以大智大慧和极其高尚的仁慈之心,不但识破这些文士领袖的恶毒诡计,战胜了他们,还救了一条卑微的生命。《圣经》说:“神差祂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约翰福音》三章十七节)耶稣不定妇人的罪,不是纵容人犯罪,而是愿意赐给人恩典,使人有新生的机会。围观的民众,本来已被煽动得群情激愤,拿着石头准备杀人。但耶稣这样警告他们:“你们中间谁没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听了这话之后,他们从老到少,只好一个一个退去,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自己的人生污点,而且还有“原罪”。他们总算有自知之明,知道走为上着。但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罪离开,知罪但却不愿意面对,不愿意承认,更不要说悔改了。这样,这些罪会一直跟随着他们。至于这个妇人,事实证明是值得挽救的。她没有跟着人群偷偷走掉,却愿意留下,等候耶稣的处置,认耶稣是主,可见她有悔改之心。如果这妇人乘机混进人群静悄悄地走了,她必定是抱着侥幸的心态,以后便会再次犯罪。但如今她愿面对罪,结果她的罪反而被赦免了。这是她唯一得到救赎的方法。
对基督教来说,这个耶稣故事无疑有着非常深刻非常神圣的意义。
可是,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部教科书中,耶稣却被杜撰说自己“也同样是个罪人”,被诬蔑成一个“拿起石头打死了这个妇女”的杀人犯!如此胡说八道,套用一句习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根据《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内容简介,这部教科书力求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党国精神而编写,内容包括习礼仪,讲文明;知荣辱,有道德;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真可谓漂亮大话一连串!但该书公然在课文中造假,根本就是违反职业的道德和伦理。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编造耶稣是罪人是杀人犯后,还紧跟着特意问道:“通过这个小故事,你是怎样看待法律的?”
这个事例够恶劣了,但不过是无数让人震惊让人痛心疾首的事例之一。近年来,中国各地宗教环境恶化,拆教堂,拆十字架,没收经书、改造礼拜活动……种种事件层出不穷。有关当局还试图篡改教会历史,要重新翻译《圣经》,要让教义为当今政治服务。
最可怕的是,今天的中国,经历无数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十年大劫难,经过一个世纪共产文化的腐蚀,经过当今专制政治的强压和意识形态的洗脑,许多人心性相当败坏。如果今天在中国有人想模仿两千年前的耶稣,也对群情激愤要拿石头打死一个女疑犯的众人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那么,这个女人必死无疑,肯定被四面八方飞来的石头砸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因为,这些人都会毫不犹豫,都会争先恐后,都会怀着“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与“四个服从”学习心得,以浑身的力气打出手上的石头,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可靠。
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2020年9月22日)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