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是“世间第一补物” 中医师教你最补吃法

文/吴国斌(心医堂中医诊所院长)

中华民族食的文化由来已久,自黄帝时代,即已“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古人常称赞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无论是病后调养,或是平时保健,任何人都可以透过这一简单、便宜的食疗来补养身体。

然而现代人谈到食颇为却步,视粥或白米饭为毒物一般,说是粥或白米饭仅含淀粉,没有太多营养价值,而且会快速地增加血糖,造成糖尿病。

其实这些错误的观念反倒危险,因为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正确的饮食观,反让我们的身体变差。例如许多糖尿病患者怕食用白米会造成血糖升高,因而长期以糙米为主食,甚至不吃米饭,结果血糖反而控制的不理想,身体越来越虚弱。殊不知,长期食用糙米有一个很严重、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的问题,就是会造成“气虚无力”。

笔者在临床上反而建议糖尿病患者以白米及小米各一半为主食,遵循肉 → 菜 → 饭的食用顺序,血糖反而下降并得到控制。所以吃白米饭对人体的健康是很重要的。以下我们来介绍古人对白米及粥的食疗养生观,重拾古人食粥的养生智慧。

五谷能养命 又以粳米最好

食米粥最常用的谷物即白米。常听到现代的人根据自己的猜想,认为古代人的碾米技术不发达,主食一定是吃糙米,只有有钱人才会吃白米。但是我们从中医的古籍来看,至少到汉朝的张仲景时代,一般人都是有能力而且大部分的人都是食用白米为主食,而不是以糙米为主食。

《黄帝内经》对于饮食养生的原则,概括地总结了一句话:“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谷包括“稻、黍、稷、麦、菽”,即米、小米、豆、麦、高粱。五谷对人体最为重要,因为五谷主要是用来养命的,任何长期偏离食用五谷为主食的人,身体迟早都要出现问题。所以《本草纲目》提到:“天生五谷,所以养人,得之则生,不得则死。”

而《本草纲目》又说,“惟此谷(粳米)得天地中和之气,同造化生育之功,故非他物可比。”五谷之中,又以粳米最好,因为它性平,且得天地中和之气,最为中庸。任何人无论身体处在健康或生病状态,食之皆能养命,没有副作用,而且能中和其它食物的偏性,使人体容易消化吸收其它食物的营养。

五谷之中,又以粳米最好,因为它性平,且得天地中和之气,最为中庸。(Shutterstock)

白米分为粳米、籼米 熬粥宜用粳米

以我们一般经常食用的稻米(大米)来说,由于各地风土民情的不同,所食用的米类会有些许差异。总的来说,稻米可以用软或硬,黏性高或低来做一个大的分类。以黏性高低来分,黏性高的为糯米,黏性低的为粳米及籼米。

我们平常食用的白米,主要为粳米及籼米。

粳米即“秔米”,近水黏土之地宜种,其性较黏;近山砂土之地宜种“籼米”,其性少黏。故秔字从亢,亢者地势较卑也;籼字从山,山者地势较高。汉代医圣张仲景的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皆用粳米(秔米),为米类入药之最早记录。从外观来看,粳米米粒较为圆、短,籼米则较为细、长,此亦是一简单的分类法。

白米分为粳米和籼米。籼米较为细长。(Shutterstock)

以粳米及籼米来相互比较,籼米较耐饥饿,宜煮饭食用;粳米宜煮粥食用,但亦可当饭食用。另外,由于籼米黏性差,饭性偏硬,故胃病者(如胃溃疡)应少食籼米,宜以粳米为主食。病后及产后体虚等虚证,建议食用粳米较为适宜,若能用粳米熬粥食用,更能加速身体的康复。

糯米由于性质较黏滞难以消化,小儿及病人,应当忌之。但糯米有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等效果,民间治疗老人肠胃虚弱之无细菌感染的冷泄,以糯米煮粥食之效果极佳。对于老人气虚不摄的夜尿频数,不必另服药剂,但以莲子糯米红枣熬煮粥食,便可治愈。另外,像病后的自汗症,或者平人动辄出汗的症候,亦可单吃糯米粥而治愈。胃病欲食糯米者,宜食粳糯米,因为相对于籼糯米,粳糯米较软,较易消化,比较不会有胃肠胀气的情形。

吃粳米粥养脾胃、补体虚 好处说不完

吃粳米粥有如下益处:

● 养脾胃、补胃气

● 养阴生津、濡养五脏六腑

● 促进身体发汗排毒

● 利水、消胀气

● 帮助药物达到药效

李时珍说,粳米和芡实一起煮粥,能够益精强志,聪耳明目,通血脉,和五脏,并且让气色变好。

清代医学家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写道,贫穷的人,如果患上虚症,可以用浓米粥上层的汤,代替人参汤来服用,每每都有奇效。

人口多的人家,常用大锅熬粥。熬煮时,待米粥的表面滚起沬团,浓滑如膏,这就是“米油”(粥油)了。把这一层米油撇到碗中,直接饮用,或者加一点盐来吃,能补液填精,对于身体虚弱的老人非常滋补。无论病人还是产妇,喝粥调养都最好不过了。

粳米粥上层浓滑如膏的米汤,就是米油(粥油),它补液填精,对于身体虚弱的老人非常滋补。(Shutterstock)

大医家章穆则说,如果病人身体极为虚弱、久泄肠滑、吃了就泄出来,而且吃什么药都不能好转,这样的人,喝粥就能治好。方法是:瓦罐中放入米和水熬粥,待米煮熟、粥汁出来后,捞去米,再放入新的米,煮到粥极稠时,盛出食用。两次米汁俱在同一碗粥里,能“回元气于无有之乡”。他说,此而不效,那就真的没有办法治了。

有些医生,不让病人喝粥。殊不知,生病的人,身体没有生机,如果不能吃粥,吃干饭又难以下咽,就会胃气空虚,病情加重。因为胃气虚,药物就不能通过胃气到达体内的病处、取得医治的效果。

稠粥补力比稀粥更强 如何熬煮?

熬米食粥,要有一定的方法技巧,才能煮出真正养生的好粥。熬粥的诀窍,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讲得很清楚:“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我们常说糜粥,就是要“煮米为糜,使糜烂也。”

熬粥,宜用粳米熬煮,熬出来的稀粥、稠粥,功效有别。简单来说,稠粥的补力较强,脾胃虚寒较重者食用稠粥为宜;腹中气胀,小便不利,体虚无法发汗者,食用稀粥为宜。

章穆甚至称粥为“行气通肠,利水消胀之第一物”。他强调“粥之愈疾,全在于热”。也就是喝粥,切记要趁热喝,不可冷着喝,否则反而会堵气,不可不慎!

熬粥技巧:

熬粥时最好一次将水放足,掌握好水、米的比例,不要中途添水,否则粥会变稀,黏稠度和浓郁香味会大打折扣。一般情况下,稠粥的水与米比例为15:1(比如1碗粳米,加15碗水),稀粥的水与米比例为20:1。若熬煮的时间比较久(如2小时),则水:米=20:1(稠粥)/ 30:1(稀粥)。

煮粥时,用砂锅、陶锅、不銹钢锅、电锅、压力锅等均可,不过还是建议用砂锅来煮粥最为理想,因为砂锅的保温效果好,能使米粒持续、均匀地受热,从而使粥香黏软糯。

熬粥的时间,如果能熬到2小时最好,如此煮出来的米粒较能完全化开,成糜膏状。

喝粥有宜忌 熬成“糜状”很重要

一般胃肠不好的人提到吃粥时会有胃胀气、胃食道逆流的情形,大多是煮粥的方式不对,没有真正地把粥煮到糜烂,结果形成如同汤泡饭的情形。

如果将粥煮成糜状,米粒完全化开,脾胃的消化吸收是相当良好的。

如果将粥煮成糜状,米粒完全化开,脾胃的消化吸收是相当良好的。(Shutterstock)

对于血糖高的人,想要食粥,切记宜将粥煮至糜状来食用。并且只吃上层的米油,不必吃下层的米。吃完后,量测个人的血糖值是否会偏高。

临床发现,有些人吃糜粥,血糖反而会下降得到控制,有些人会上升。这代表吃糜粥一定会增加血糖这件事情,有个人体质的差异。只要能多反复监测血糖,就能确认个人是否适合吃粥,但前提是必须确认是否有按照古法将粥完全煮至糜状,这样的做法才是适宜的。

身处纷乱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