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0年09月22日讯】《花木兰》近日在大陆票房遭遇惨败,即便主演刘亦菲“撑警”和片尾感谢新疆宣传部和吐鲁番公安局,也没能示好大陆市场,反而被中国宣传部门限制其宣传,就连聘请写手“唱好”《花木兰》请水军刷榜也被禁,真是从国外到中国大陆一路唱衰。
《花木兰》在中国上映首天,就被当局禁止主流媒体宣传报导相关新闻,且大部分媒体也已经接获通知,有其中两名消息人士声称,该通知是由中国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出。虽然该通知并未说明原因,但他们认为这项禁令是与该片在片尾字幕向新疆有关当局致谢,受到反弹一事有关。
环球时报英文版报导,迪士尼取材自中国古老的故事而摄制的电影《花木兰》,尽管有多个著名的中国演员,该片却因为自我为是而未能与中国观众产生共鸣,票房收入差强人意。
报导引述猫眼网站的数据指,直至星期五晚上9时为止,该片的票房收入为4800万元。猫眼预测《花木兰》的大陆票房最终可达2.91亿元,但同期上映的另一出好莱坞制作《天能》(Tenet)的票房,预料可超过4亿元,而中国本身制作的《八佰》,预期的收入更可能高达29亿元。
台湾《上报》发表黎蜗藤的文章《花木兰在中国为何惨败》。作者分析说,迪士尼投入重本,请来华裔演员担任主要角色,有“神仙姐姐”刘亦菲、“宇宙最强”甄子丹、老牌明星巩俐和李连杰等,本来指望在中国大捞一笔。然而,它在上映第一天票房为5388万人民币,第三天就后力不继,跌到不足4000万,还不敌已上映24天的《八佰》。《花木兰》票房惨遭滑铁卢已成定局。其实,此前不少人已预料票房会差,没想到会这么差,令之前不看好的人也大跌眼镜。
《花木兰》不但票房差,口碑也刷了新低。在中国影迷聚集的豆瓣网,给《花木兰》的打星是4.9,最多人给的评分只有两颗星(五颗星最高)。“史上最差花木兰”、“迪士尼是诈骗犯”之类的评语充斥影评。
文章指出,看来《花木兰》的失败称得上是全方位的。《花木兰》在中国票房口碑双输,有几个重要原因:
被中共利用顺手的民族主义 有时也会失控
《花木兰》开拍之初,中美还处于蜜月期。即便在川普上台的第一年,贸易战也没有开打。但经过了贸易战,特别是今年疫情以来中美的严重矛盾,中美人民之间的好感已消耗到差不多见底了。在这种情况下,原先希望拍中国题材打中国牌就能赢得中国观众的美国电影公司,如意算盘彻底落空。
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会认为,美国人一边要赚中国人的钱,一边反中,“吃饭砸锅”;还会进一步质疑,美国人拍摄中国题材是侮辱中国文化。
迪士尼虽然找来华裔明星演员,但他们全是“外籍人士”,其中刘亦菲是归化华裔美国人(从中国入籍到美国),甄子丹是美国华裔(在美国出生的香港人),李连杰和巩俐都是归化新加坡人。
坊间传说,中国广电总局在2020年3月出了“限籍令”,限制非中国(大陆)籍的艺人的出镜率。这引来媒体群起(再次)研究各明星的国籍。这几个明星,特别是那三个归化明星,都被中国网民鞭笞了一番:“祖国这么强大,偏偏跑去当外国人”。特别是巩俐说“这是个人选择的权利”,被网民群起而攻之。
于是,美国人拍中国题材的电影,“外国人”当主角,激起了中国民族主义分子的抵制。早在公映前,“唱衰”《花木兰》的声音就不绝于耳。
即使中国“战狼外交发言人”赵立坚力撑刘亦菲是“当代花木兰”,“真正的中华儿女”,也敌不过民族主义分子中对她归化外国的“差评”。
《花木兰》粗劣解释中国元素 没法糊弄中国观众
真人版《花木兰》在预告片中,用福建土楼作为当时的民居,已遭来一片批评(木兰在北魏,在北方,福建土楼在宋代之后才有,在南方)。
而且《花木兰》电影对中国“一知半解”,却胡乱解释中国文化,很难再“糊弄”中国观众。
文章说,一个是“气”,一个是“孝”。制片方以为把这两个元素加入,就能和中国文化拉上关系,博得中国市场好感。结果被中国人理解为“气功”的“气”,在电影中被说成是男人才能拥有的东西。在中国人正在抛开儒家的“愚孝”的枷锁时,电影却把“孝”说成是木兰从军的动机。
中共喉舌《环球时报》说了句大实话:“该片不过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元素的大杂烩。”
《花木兰》在国际引发非议 中共限制其宣传
在海外,《花木兰》引起很多争议。
文章指出,根据现有资料判断,木兰本应是鲜卑人,战事本是鲜卑人(北魏)和同是鲜卑人(柔然)之间的“兄弟阋墙”。但电影改编成为木兰是汉人,战事成为“中国抵抗外族侵略”的民族主义叙事。不但有文化挪用之嫌,还有霸占历史的批评。而在描述柔然人时,也引起了刻意“丑化”游牧民族的争议。
还有一个争议是,刘亦菲曾声援香港员警,在香港和台湾及海外有“抵制木兰”(#BoycottMulan)的活动。香港“社运女神”,不久前被以国安法起诉的周庭被誉为“真木兰”。“抵制木兰”成为“真假木兰”之争。
文章指出,影片末尾打出了感谢新疆宣传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字幕,在维吾尔人问题被国际关注之下,在各国引发严重抗议和抵制。
在中共的一言堂宣传下,中国人习惯思维“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花木兰》在国际的争议本可促进中国票房才是。
可惜,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宣传部门反而害怕这些争议成为舆论焦点,从而引发中国国内对民族问题、香港问题、和新疆问题的讨论。于是有传规定不得对《花木兰》进行宣传,制片和发行方不但无法宣传,就连聘请写手“唱好”《花木兰》请水军刷榜也不行。
这样在中国网站各大娱乐版面,就只剩下说《花木兰》票房如何不济,豆瓣影评如何差的报导。电影票房就回天乏力了。
文章说,“迪士尼投入巨资筹备拍摄《花木兰》的2017年,肯定想不到在短短几年间,整个世界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
“不能讨好两边,讨好一边也不是不可能。可惜《花木兰》制片并没有真正对中国市场下足功夫,还是那套靠过时的肤浅理解,希望‘躺着赚钱’,这就连中国市场也讨好不了。”
“这样的电影,如何能不惨败?”
(转自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责任编辑: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