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仙传说》之王喜外传(六)

作者:岳小兵

第六章 韩信功高受戮 王喜死后顿悟

这里要说说韩信的内心世界了。在韩信帮助刘邦打下天下之后,韩信的谋士蒯通开始对韩信展开一番游说。蒯通善于看相,且对天下局势了然于胸。从面相学上,蒯通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相君之背,贵不可言”,意思是劝韩信反叛刘邦。他分析天下局势,劝韩信据齐地为王、号令天下,说了“天与弗取,反受其咎”的一番大道理。

然而,天生侠义的韩信并不为利所动,他对蒯通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意思就是说,韩信对于刘邦是感恩戴德的,受人恩惠当涌泉以报,怎么可能反而据地为王、恩将仇报,这种见利忘义、违反侠道的僭越事情怎么做得出来?

蒯通一看无法以利诱之,心急了,就说了一番“功高震主”、“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典故,希望可让韩信心生恐惧,从而背叛刘邦、自立为王,自己也可直上青云。然而,蒯通越讲这些生死利害关系,韩信就越不想听,只淡淡地对蒯通说:先生就不要再说了,这事让我好好想想。

蒯通也是聪明人,知道说不动韩信叛汉,难免功高受戮,自己恐将连坐,于是就开始装疯卖傻,不再当韩信的谋士了。韩信被吕后等人用计诛杀之后,蒯通仍遭到连坐,还是难逃一死,这是后话。

话说韩信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他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之后,首先召见那位曾在他落魄饥饿之时分给他食物的漂母,赐她黄金千斤。同时,韩信也有着以德报怨的高尚情操,他找来了那位曾在闹市凌辱他、让他承受“胯下之辱”的无赖,非但没有报复将其羞辱,还让他当上楚中尉的小军官,并称他是“壮士”。由此可见,韩信忍辱负重的心胸之宽广、能忍人所不能不忍之功力,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再说说韩信胸襟宽广的一桩逸事。就在韩信灭楚之后,项羽自刎于乌江,楚人哀嚎、无限惋惜,有一位曾受项王恩惠的楚国死士,得知项王死讯之后,义愤填膺,想亲手替项王报仇。

那一晚,夜黑风高,他趁着众人酣睡正甜的时候,潜入齐王宫殿,用迷药熏倒夜间守卫众人,正准备入室刺杀熟睡的韩信。但这一幕,被守在齐王寝宫外头树上的王喜瞧见了,他立刻射出连环镖,让这位刺客顿时仆倒在地、动弹不得,然后王喜大呼警卫,众人才将这刺客抓住。

在这一场惊闹声中,齐王韩信醒来了,众人都说要立刻诛杀,韩信便问这刺客为何来此,刺客原不想说,只愿事败受戮。韩信看这刺客也是一脸忠义,便亲自将其松绑,这一意外之举让那刺客心中一震,心想这韩信也不是大恶之人,于是就说了复仇的原委。

韩信听了之后,非但没要诛杀他,反而夸他为义复仇、颇有古风,便要人拿百金相赠。在韩信突来之举的感召之下,这义士立即服软、杀意顿消,但他未能替恩主复仇,心中有愧,只好南面三拜,然后咬舌自尽。众人都来不及施救,这英魂就飘飘而去。韩信也感叹这人侠义,吩咐下人好生料理他的后事。

说了这段往事,就知道韩信不但能忍,而且还心存厚道,对仇人如此,岂能对恩人起了反叛之心?这一点,刘邦至死都不明白,用小人之心、度了君子之腹。

刘邦对韩信的怀疑要从韩信打下齐国说起。史书上都说,韩信打下齐国之后,刘邦还在被楚军围困之际,自请封为齐王,刘邦表面上虽隐不发作,但对韩信的杀意自此萌发。

大家不妨想想,天纵英才且用兵如神的韩信,难道不知道主君有难时,上书请封自己为齐王是犯了兵家大忌?韩信当然知道,所以他上书请刘邦封他为“假齐王”,这一点刘邦又没看透,总是忌惮韩信对他的威权步步进逼。

要知道,身处于楚汉对峙、局势紧张的当下,韩信虽然屡战屡胜,但一些部下也还在观望之中,如果他们认为刘邦对功臣如韩信者百般刁难,有的就会离他而去,成为墙头草、关键时刻倒戈相向。这一点,韩信是看得很透彻的,所以他请求刘邦封他“假齐王”,以杜悠悠之口,这就是领导统御,这就是对军心最大的鼓舞。刘邦始终没看透韩信的真心想法,一直防着韩信有朝一日将取代他。

这个“假齐王”的假字是有学问的,就是代理齐王的意思。如果刘邦是位明君,他愿分封功臣,会将假字除去,让这韩信当真齐王,韩信定是更加知恩图报的。但事实上,刘邦却寻衅将韩信降为淮阴侯。从此,韩信只有任刘邦宰割的命运了。

那一天,萧何和吕后合谋,萧何计骗韩信入宫,其实韩信那时已知必死无疑,但心中仍存一丝仁君不斩杀功臣的期望,他对身边护卫说,有人想跟我一同入宫吗?不想入宫的请自去,请大家珍重。那时,王喜对韩信说,吾愿随侯爷前往,虽万死不辞。韩信拍拍了王喜的肩膀,说好样的。

这一去,韩信一行人成了瓮中之鳖,韩信身殒,这几位随同入宫的随从都成了吕后的刀下英魂,王喜也惨遭刎颈之灾。

王喜死后,他的灵魂飘然离身,他只觉得颈项一抹凉意、却无太大痛楚,他恍惚间似乎见到一位尊者对着他笑,耳际间忽然响起“愿助圣主下凡扭转乾坤、再造宇宙,若违誓言,天地不容,任凭圣主处置”那众人朗读誓言的巨大声响,刹那间,他似乎明白什么了,但又突然什么也记不起了。

所谓死有重于泰山,兑现了史前誓言的王喜就有这种崇高的感觉,身死之后,其灵魂离开躯体感到飘飘渺渺,却是轻于鸿毛,妙不可言!对于“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者”,又找到了新的注解。@*

点阅【地仙传说】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