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难免有被人误解的时候,是竭力解释、激化矛盾,还是退一步,以宽厚之心待之?何谓“宽厚”?应该指的是待人接物的宽容和厚道。宽厚能容人之短、容人之过,即便自身需要忍让、需要吃亏,即便自己被误解。历朝历代,以宽厚之心面对误解而为世人所敬重者并不罕见。
直不疑遭误会不辩解
直不疑,是汉文帝时的郎官,与他住在一起的还有张姓郎官和李姓郎官。一天,张郎官告假回家探望母亲,匆忙间误拿了李郎官的一袋金子。第二天,李郎官发现金子丢失,就怀疑是直不疑拿的。直不疑没有辩解,反而谢罪,并买来等值的金子,还给了李郎官。
过了几天,张郎官从家里回来,将错拿的金子还给了李郎官。李郎官十分惭愧,向直不疑道歉,直不疑依旧没有任何怨言。真相水落石出后,时人都称赞他是宽厚之人。
文帝听说后,将其提拔至太中大夫。七国之乱的时候,直不疑参加了平叛战争。景帝后元元年,他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后被封为塞侯。
刘宽不与丢牛人计较
刘宽,东汉名臣,汉高祖刘邦的十五世孙。他自少年起便研习《欧阳尚书》、《京氏易》,尤其擅长《韩诗外传》,且在观星、占卜、算术、历象等方面都颇有研究,号称“通儒(学识渊博的儒者)”。
在为官时,刘宽处理政事仁厚宽恕,施行德政,就算在很急迫的时候,也没有看见他脸色急切有变。他对待下属、仆人也都是如此。如若施行政策有功,就将功劳都让给属下,若出现过失时,便自己引咎负责。一次,刘宽要招待客人,便派仆人去买酒。隔了好久,仆人才醉醺醺回来。客人忍不住骂他是“畜生”。刘宽虽然没说什么,但很快派人去看看这个仆人,以防止他自杀。他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污辱比这更厉害呢?所以我怕他会去死。”
有一天,刘宽乘牛车外出,路遇一个丢失了牛的人,他指着刘宽的驾车的牛说正是他丢的。刘宽没有说什么,反而下车将牛卸下来给他,然后自己步行而归。过了一会儿,丢牛者找到了自己丢失的牛,就将刘宽的牛送还。他非常惭愧,叩头谢罪说:“我很羞愧辜负了您这样的长者,您怎么处罚我都可以。”刘宽却说:“东西有相似的地方,事情也容许出错,还麻烦你把牛送还给我,为什么还要谢罪呢?”当地人都很佩服刘宽的不计较和胸怀的广阔。
卓茂不喜争执
卓茂,东汉晚期大臣,云台三十二将之一。他生性仁爱恭谨,颇受乡邻朋友喜爱。由于他知识渊博,人称“通儒”。走入仕途后,他先是做了丞相府史,颇受丞相孔光称赞,后任黄门侍郎。在任密县县令时,政绩突出,深得百姓爱戴、官吏信服。王莽篡汉后,他称病辞官回乡。更始元年,担任侍中祭酒,得知更始政权政局混乱,以年老为由告老回家。
卓茂生性不喜欢争执,即便在被人误解时。一天,他出门坐马车办事,一个丢失马的人说卓茂骑的马是他的马。卓茂便问那个人道:“你的马丢失多长时间了?”回答是“一个多月了”。
卓茂骑的这匹马已经买了好几年了,虽然心中知道这个人认错了,但还是默不作声地解开马交给那个人,然后自己拉起车离去。离去前,他回过头对那人说:“如果不是你的马,劳烦送到丞相府还我。”
后来,马的主人从别处找回了自己丢失的马,就到丞相府还马,并磕头向卓茂道歉,卓茂并不怪罪他。
吕蒙正器量不凡
北宋大臣吕蒙正是一个宽厚仁慈之人,从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在他刚做宰相时,一个官员在上朝时隔着帘子指着他,非常鄙夷地说:“这种货色的人也能做宰相吗?”显然,这个官员对于吕蒙正的成见、误解很深。
可是吕蒙正却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他的同僚很生气,要追问那个官员的姓名,被吕蒙正制止了。到了下朝的时候,这位同僚仍然为他鸣不平,后悔没有问出说话人的姓名。吕蒙正说:“干嘛要知道呢,一旦知道了这人的姓名,就不容易忘记,不知道不是更好吗?”人们都很佩服他的器量。
《周易》中说:“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面对误解时,宽厚、忍让是真正大德之士的不二选择。@*#
参考资料:
《后汉书》
《汉书》
《宋史》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