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人入室行窃,被陈廷敬的祖父逮个正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祖父把辛苦积攒的银两全部送给了偷儿。多年以后,一个施德不望回报,一个感德不忘报答。二户人家各在命运的轨道上,因为一块风水宝地,再次有了交集……
清朝时,山西泽州陈翁是陈廷敬相国的祖父。陈翁出身于普通农家,家境贫穷,以授徒讲学为生。到了四十不惑之年,辛苦教学也只攒了四五十两银子。他将银子熔铸成十多个小银锭。每天夜里,他就在灯下,将银锭挨个摸一遍,以此自娱。陈翁的妻子常常嘲笑他,他也不放在心上。
偷儿来行窃 主人反赠金
村里有一族子,因为生活困厄,难以生存。族子知道陈翁家里有些积蓄,曾经趴在窗户边悄悄地窥探,想办法窃取,但一直苦于找不到机会。一天夜里,陈翁妻子开门如厕,那族子就趁机潜入房中。他知道那些银子就藏在床褥下,急忙伸手在暗中摸索。
当时,陈翁还没怎么熟睡,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在碰他的袖子,于是就着炕炉取火,点上了蜡烛,一见是族子,他顿时大惊,迅速熄灭蜡烛,压低声音对他说:“你在干什么?怎么能做盗窃之事,让你的宗族蒙羞呢?”那族子又惭愧,又胆颤,回答说:“快到年关了,我因饥寒交迫,实在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陈翁叹息地说:“哎,你这孩子,差点就完了!”遂即取出所有的积蓄,全部交给他,并喝令他:“赶快离开,以后好自为之。我也不会跟别人说起这件事,以免玷污你的名节。”族子急忙叩谢,带着银子匆忙离开了。这时,陈翁才大声喊道:“有贼了!”
陈妻一听,赶紧回到屋里,陈翁佯装说到:“刚才闯进一个窃贼,已被我吓跑了。只是不知道,是否丢失了什么东西?”就让妻子点上蜡烛,将屋内察了一遍,惟独失去了那些银两。陈妻不免懊恼沮丧,心生埋怨。陈翁说:“得到,还是失去,一切都是命啊!”好生安慰了她一番。
当时,陈翁已经四十岁了,一直膝下无子。但经过这件事之后,陈妻怀孕了,接连生下几个儿子,家境也逐渐富裕起来。
插枝十日不枯 新地成宝地
那名族子自从得到银两后,勤恳节俭,努力经营,也逐渐步入小康。后来结婚娶妻,妻子也很贤惠。他向妻子讲起那件往事,想要报答陈翁的恩德,但苦于没有机会。
时年,正逢秋谷将要丰收,族子为防盗贼,夜里起来巡察。当时,月光皎洁,将大地映照得犹如白昼。他看见二个人穿梭在阡陌间,以为他们是偷瓜窃豆之人,于是屏息以待。
然而,只听到他们小声嘀咕着,好像在争论什么。一人说:“在这。”另一人说:“不对,不对。我勘察位置最准确,应该在这儿,不是在那儿。如果你不信,我们插枝试验一下。十天不枯,就可验证真伪。”那人只好同意了。二人插枝为记,就离开了。
家有贤妻 相夫报恩
族子知道那二人是堪舆之辈,于是急忙找到插枝的地方,一看是自己新近买下的一块地。他留心观察,十天后枝叶不败,心中大喜。于是跟妻子商量,以安葬亡亲。
他的妻子说:“我们都是小民,陡然得到一块风水宝地,恐怕无德难以消受。你曾说过要报答陈翁恩德,我听说陈翁安葬亡亲的地方很不吉利,他们也筹谋着改葬,不如就将这块地相赠予他。我们的亡亲就附葬在旁边,这样也可以啊!”
族子很赞同妻子的话,但考虑到陈翁是一位宽厚长者,如果明言相赠,恐怕他不会接受。夫妻二人又思考了很久,那族子忽然跳起来,拍着妻子的后背,笑着说:“有办法了。陈翁昔日葬亲,挖掘的墓穴并不深,我亲眼所见。我们就趁着夜深人静时,悄悄地帮他迁葬,将我们的亡亲附葬在一旁,仍将旧穴填好,不使陈翁知晓,不是也可以吗?”他的妻子欣然同意了。二人悄悄地将陈翁亡亲迁葬到那块吉地。
施德不求报 受恩不忘报
过了一年,陈翁的孙子陈廷敬(1638年―1712年)出生了。陈翁年过百岁,精神仍矍铄异常。每年春秋祭祀,他还是在旧墓祭祀,凡是精通堪舆术的人都说,将亡亲葬在那块地上,家族子孙根本就不会显达。所以,有人就劝陈翁,说族子家的那块地最为吉利,如果改葬,对子孙大有裨益。
陈翁也有意而为,但是想到以前族子窃金之事,如果去见他,恐怕会有损对方的颜面,反而难以启齿。后来,陈翁又选了几块地方,但结果都是不吉。陈翁不得已,只好托人去见那名族子。族子笑着说:“我已代陈翁改葬很久了。”遂向来者讲述事情始末,使其转告陈翁。
陈翁不胜感激,亲自前往道谢,以重金酬谢他,不过族子没有接受。陈翁再次请来堪舆家相地,说此地是“封拜(封爵拜相)之地”。于是,采石封墓,气象益加尊贵。
其孙陈廷敬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了进士。康熙皇帝即位后,陈廷敬深受器重,一路扶摇直上,官至工部、户部、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曾奉命主编《康熙字典》,官秩非常显赫。从陈家采石封墓后,没多久,陈廷敬就拜相入阁,果如堪舆家所言。
太守金铁杉向安徽才子许奉恩(里乘子)讲起此事,许奉恩在其编撰的《里乘》中记载此事,对此评价道:有谚云:“阴地不如心地。”再好的风水宝地不如善良的心地。族子因为饥寒交迫,入室窃金,被陈翁逮个正着。陈翁不仅将全部积蓄赠予他,对外也守口如瓶,保住他的清白名节。这正是陈翁的阴德所在。然而,族子也是一位善于报德之人。
许君记载此事时,听说那名族子将亡亲附葬在陈家祖坟旁,所以他的子孙也很兴旺,并且大多都很殷实富裕。陈翁与族子,一个是施德不望回报;一个是受德不忘报答,他们的事迹也足以劝勉世风啊!
(据《里乘:兰苕馆外史》卷二)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