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到底凭借什么赢得了官渡之战,诸葛亮和曹操自己又是如何评价官渡之战的呢?在我们的节目里,我们不仅要给曹操翻案,我们还要给袁绍翻案。我们今天就来给袁绍翻案,首先我们要说袁绍有什么冤案。
在官渡之战之后几千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有这么一种观点,袁绍愚笨,不听人劝,犯下大错,导致一败涂地。这种观点是偏颇的,我个人认为,虽然袁绍这个人有一定缺点,但是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战略上和战术上是无可厚非,并没有太多可以指责的地方。
首先在战略上,历史上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袁绍不应该发动官渡之战。袁绍的谋士沮授在官渡之战就劝说袁绍[1],“曹操奉迎天子,建立朝廷,我们现在打曹操,是不合道义的。何况曹操法令施行,士兵精锐,不是公孙瓒那种人能比的,我们现在放弃万全的策略,反而兴起无名之师,恐怕会出师不利吧。”沮授劝说袁绍不要攻打曹操,有人就说了,你看沮授都跟你说了不要打曹操,袁绍不听人劝,最后导致大败。
我觉得这种说辞是事后诸葛亮,并没有没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袁绍打了曹操被人骂,但是刘表可没打曹操。刘表在荆州按兵不动二十年,始终不出荆州,后人怎么评价刘表的,说刘表你怎么不打曹操啊,最后倒好,被曹操兼并了吧。这我就不明白了,袁绍打了曹操被人骂,刘表不打曹操也被人骂,到底是打还是不打曹操呢?
后人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上去分析时局是偏颇的。站在袁绍的角度上,在公元199年,这样一个时间点和曹操开战是最佳时机,为什么这么说呢?
早了,北方的公孙瓒还没有被消灭,袁绍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状态,北方的公孙瓒如果在背后偷袭袁绍,袁绍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可能兵败如山倒。如果再晚一段时间发动官渡之战,曹操就有更多的时间加强自己的实力。我们看地图,袁绍在官渡之战之前已经统一了黄河以北的地区,袁绍往南就是曹操,除此之外再没有发展空间了。可是曹操不一样,曹操往东南西都可以发展,如果袁绍现在不进攻曹操,难道要等曹操平定了天下再进攻曹操吗?
袁绍这个人其实是很有头脑的,史书上记载说袁绍年轻的时候曾经和曹操聊天[2],对曹操说,“如果我们大事不成,讨董失败了,要怎么办呢?”曹操反问,“你会怎么做呢?”袁绍非常豪气地回答道,“我想向南占据黄河,向北占据燕代,联合北方少数民族,这个时候再向南争夺天下!”袁绍早年的这番计策可以说是袁绍版的隆中对,只不过这个隆中对是自己给自己出的。
而袁绍也在多年以后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的计划,公元199年,袁绍平定黄河以北地区,消灭公孙瓒,这个时候袁绍不南向以争天下,难道要像刘表一样缩在黄河以北等待灭亡吗。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的兵力十倍于曹操,这个时候就是袁绍和曹操开战的最佳时机。如果袁绍这个时候打不过曹操,再过2年,再过5年袁绍面对曹操更没有胜算。
说完了战略,再看战术。历史上袁绍最让人诟病的有以下几点。
一、袁绍不知道如何用人。《三国志 袁绍传》记载了袁绍派遣颜良进攻曹操的白马津,之后颜良被关羽斩杀。当时沮授劝阻袁绍说,“颜良这个人性子急,不可单独任用。”后世人们就以此来攻击袁绍,认为袁绍听不进别人的建议,不知道如何用人,怎么能用一个猛将独自担任重任呢。
实际情况是什么呢?这件事情在《武帝纪》里是这么说的,袁绍不仅派遣了颜良,还派遣了郭图和淳于琼。郭图是谋士,而淳于琼是大将,所以袁绍的人事安排并没有任何问题。只不过后人看到了史书的一部分,所以片面地指责袁绍。更何况颜良被关羽击杀,颜良自己并没有贸然出击,颜良好端端地坐在阵中,关羽看到了骑着战马杀了过来,如入无人之境,于万军中取颜良首级。颜良并没有任何指挥上的失误。
二、很多人认为袁绍战术不当,没有骚扰曹操的粮道。 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呢?史书上记载沮授曾经对袁绍说,“我们可以派遣蒋奇带领部队,断曹操的粮道。”[3]袁绍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又有人以此来攻击袁绍,说袁绍这个人不听劝,没有派兵断曹操的粮道。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袁绍确实没有派蒋奇去断粮道,但是确确实实派了其他人。《三国志 曹仁传》[4]记载袁绍派遣一个叫韩荀的将领偷袭曹操西边的粮道,结果韩荀被曹仁击败了。《三国志 任峻传》[5]也记载了,当时袁绍多次派遣部队断曹操的粮道,搞得曹操焦头烂额。任峻不得已,以一千乘粮车为一部,重兵护卫,才断绝了袁绍的骚扰。
我们知道史书上官渡之战的时候一直说曹操缺粮,就是因为袁绍在官渡之战的时候采取了多方骚扰曹操粮道,破坏了曹操粮食补给。《三国志》是纪传体,往往一个大的历史事件会分散在不同的人的传记里面,只有仔细研究了不同人的纪传,才能对整个事件有更清晰的认识。
既然袁绍战略上和战术上并没有大的问题,那么曹操又是凭借了什么击败了袁绍呢?关于这个事情,曹操和诸葛亮都做过总结,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在官渡之战之后,曹操曾经对着身边的人说了这么一句话[6],“此既天意,亦二三子之力”,官渡之战之所以获胜是天意啊,但也离不开诸位的功劳。在曹操眼里,官渡之战能够获胜的原因有两点,一个是天意,一个就是人谋。
三国时期著名的军师诸葛亮也持相同的观点,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是这么说的,“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战胜袁绍,不仅仅是天意,也在于人谋。也就是说在曹操和诸葛亮眼里,曹操之所以能够战胜袁绍是因为两点原因,一个是天意,另一个则是人谋。
什么是天意?在官渡之战期间发生了两起三国时期著名的刺杀案,一个刺杀成功,而另一个刺杀失败,这两起刺杀奠定了官渡之战的基调。
公元200年,当时江东的霸主,孙权的哥哥孙策统一了整个江东地区,厉兵秣马,计划趁着袁绍和曹操在官渡相持之际偷袭曹操[7]。孙策这个人武功高强,性格豪爽,特别喜欢打猎,有一次外出打猎,孙策是习武之人,仗着自己武艺高强,打猎打到兴起,就脱离手下侍从,一马当先去追猎物了。孙策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杀了不少诸侯,有一个诸侯叫许贡。许贡死后,他的门客就一心想要为许贡复仇。
孙策骑着马遇上三个许贡的门客,心生狐疑,就问了,“你们是何人啊?”这三个人骗孙策说,“我们是将军韩当的手下,只是在这里射鹿而已。”孙策见这些人形迹可疑,回复道,“韩当的手下我都认识,可我从来没见过你们。”说完拉起弓箭就朝刺客射去,正中一人心窝,剩下两人,拿出弓箭来向孙策射箭,孙策来不及躲避,正中面部,刺客随即被赶上来的卫兵杀死,但是孙策深受重伤,流血不止,没过多久就不治身亡了。如果孙策不死,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偷袭曹操,那么鹿死谁手,未可知也!
好巧不巧,在几乎同一时间,也有一起刺杀发生在曹操身上,但是结果却截然不同。根据《三国志》的记载[8],曹操有个侍从叫徐他,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想要谋害曹操,但是因为曹操有许褚做贴身侍卫,一直不敢下手。许褚这个人身高八丈,差不多一米八五的大高个,不仅高,还很壮,腰围一米,身高体壮,力大无穷。许褚有个绰号叫做虎痴,就是说许褚力大如虎而痴。
有一天,许褚当班做曹操的守卫,做了一天也很辛苦了,就回自己营帐去休息。回到了自己的营帐正准备脱衣休息,许褚突然心一阵悸动,莫名其妙地心就开始扑通扑通跳。许褚感觉不妙,心里不安,担心曹操的安危,就立马返回曹操的营帐。
而这时徐他以为许褚已经不在了,偷偷潜入曹操的营帐准备刺杀曹操,这个时候竟然发现许褚还在曹操的营帐内守卫,徐他见到许褚惊讶地下巴都掉在地上了,许褚立马察觉了徐他的意图,和徐他撕斗,不出几个回合就将徐他斩首。
许褚突然心动,使得曹操躲过刺杀。曹操活了下来,孙策则死了,如果这两起刺杀任何一起的结果不同,那么历史的进程将被轻易改写。
除了这两起刺杀,在我看来,整个官渡之战决定胜败的瞬间就在许攸叛逃袁绍,这个偶然的事件导致曹操得知了袁绍粮草所在,发动了乌巢之战,一举改变了战局。许攸叛逃其实也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许攸家人在邺城贪污腐败被人抓了,许攸一气之下就离开了袁绍。如果许攸没有叛逃,那么纵然曹操神机妙算,再过几个月,曹操的兵粮吃完,军心涣散,正面兵力又不敌袁绍,被袁绍击败就是迟早的事情。
徐他刺杀曹操失败,孙策被刺身亡,而许攸临阵叛逃,这三个偶然事件可能就是曹操自己所说的天意吧。那么什么是人谋呢?
许攸叛逃投奔曹操以后,劝曹操去偷袭乌巢,其实这个时候曹操的手下人都是劝曹操不要去的。为什么?因为不知道这是不是个陷阱,曹操早年就被人诈降过。
之前在兖州的时候,曹操和吕布在濮阳相持,濮阳城内有一大户人家田氏诈降曹操[9],说我给你打开城门,你来把吕布给杀了。曹操当时就听信了,带着士兵进入濮阳城。没想到这边曹操刚一进城,那边田氏就把城门给烧了,就是告诉曹操,我没想着背叛吕布,现在要断你后路。曹操这一进城,正好进了陷阱,最后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
所以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并不知道许攸是不是真的来投降,如果和濮阳的时候一样,许攸假装投降,曹操去了乌巢那是有去无回,全盘皆输。
在这样一个时刻,曹操没有犹豫,听从了郭嘉和荀攸的建议,决定偷袭乌巢。不仅如此,曹操不是派遣别人去进攻乌巢,而是亲自带领精兵。曹操是抱着乌巢这一仗必须打赢,背水一战的决心。曹操的部队作战英勇,虽然只有五千士兵,但是却击败了三倍于自己的敌人,将军乐进一马当先,斩杀了敌方的主将。临危决断抓住时机,作战的时候全军英勇,毫不退缩,这恐怕就是曹操和诸葛亮所说的人谋吧。
曹操的这种魄力和决心是袁绍所不能企及的。袁绍在得知了曹操偷袭乌巢,手下人有人说我们应该全力救援乌巢,有人建议曹操后方一定空虚,我们要集中兵力进攻曹操的大本营。袁绍一听,觉得都很有道理,即派人救援乌巢,也派张郃进攻曹操的大本营。结果是乌巢没来及救援,而张郃在前线反水,带着士兵投降了,最后袁绍满盘皆输。
袁绍输掉了官渡之战之后非常生气和郁闷,回到了河北以后得了重病,仅仅两年之后就病死了。野史上记载[10],袁绍去世的时候,河北地区的士大夫们无一不感伤,百姓哭泣得就像死了亲人一样,当然这个说法比较夸张了,可见袁绍在河北地区是非常得人心的。
我们回过头来看袁绍的一生,名门出身,从小就有着做大事的想法,有枭雄的志向、枭雄的手段、枭雄的胆略,不仅作战英勇,而且还有远见,一步一步从冀州开始经营,完全控制了黄河以北的地区,成为了中国当时最大的势力。袁绍一生也可以说是南征北战,打了不少胜仗,以少胜多赢过公孙瓒,没想到却一夜之间输掉了官渡之战,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就病死了。
袁绍这个人是乱世枭雄,在三国那样一个时期能够平定黄河以北,控制四个州的地区,确实不是一般人。那么袁绍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缺点呢?袁绍这个人按照曹操谋士荀彧和郭嘉的分析,有两个最大的缺点。
第一个就是“迟重少决”,就是说袁绍这个人不能当机立断,第二个就是“外宽而内忌”,就是对待人才啊,表面上很宽容,内心气量是非常小的。比如有个叫董昭的人,他的弟弟在张邈手下效力。袁绍后来和张邈反目成仇,结果董昭的弟弟来找董昭,袁绍就怀疑董昭是不是暗地里和张邈有所勾结,后来又有人进谗言,袁绍就要治董昭的罪。董昭没有办法,只能离开袁绍,后来几经波折投奔了曹操[11]。最后董昭活了八十一岁,成为后来魏国的司徒。当时很多聪明的人看出袁绍度量小,就纷纷离开了袁绍投奔曹操,比如荀彧,比如郭嘉。
那么这些为什么要去投奔曹操呢?曹操对待人才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看下集《天下归心》。
[1] 《后汉书 袁绍传》授曰:“盖救乱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义者无敌,骄者先灭。曹操奉迎天子,建宫许都。今举师南向,于义则违。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非公孙瓒坐受围者也。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师,窃为公惧之。”
[2] 《三国志 武帝纪》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3] 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断曹公之钞。”绍复不从。
[4] 《三国志 曹仁传》绍遣别将韩荀钞断西道,仁击荀于鸡洛山,大破之。
[5] 《三国志 任峻传》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
[6] 《三国志 公孙瓒传》魏略曰:辅从太祖于官渡。袁绍破走,太祖喜,顾谓辅曰:“如前岁本初送公孙瓒头来,孤自视忽然耳,而今克之。此既天意,亦二三子之力。”
[7] 《三国志 孙策传》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
猎日,卒有三人即贡客也。策问:“尔等何人?”荅云:“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策曰:“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因射一人,应弦而倒。余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
[8] 《三国志 许褚传》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伺褚休下日,他等怀刀入。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他等不知,入账见褚,大惊愕。他色变,褚觉之,即击杀他等。
[9] 《三国志 武帝纪》袁暐献帝春秋曰:太祖围濮阳,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间,太祖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及战,军败。布骑得太祖而不知是,问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太祖而追黄马者。门火犹盛,太祖突火而出。
[10] 《魏志》曰:“绍自军破后,发病欧血死。”《献帝春秋》曰:“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
[11] 《三国志 董昭传》昭弟访,在张邈军中。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
欢迎订阅【三国英雄】
新唐人、大纪元《三国英雄》联合制作组
(责任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