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说元宵花灯历史 法轮天上转花焰万枝开

中华文化.岁俗节庆.元宵节 作者:容乃加

正月十五夜是黄历年中第一个月圆夜,所以称为“元宵”。元宵让人联想到花灯,古来元宵节也叫“灯节”。花灯就是元宵的主角儿。万里灯花连霄汉,金花灿星,让天上的星团、银河的星桥都逊色了。元宵为何亮起成千上万盏的彩灯呢?元宵燃灯、赏花灯到底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追溯汉武帝礼敬太一神

正月十五夜称“元宵”,又称“上元”、“元夕”、“灯节”,点灯庆上元、庆元宵的风俗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人们通宵燃灯,相传开始于汉朝,联系到对神的信仰。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上元节燃灯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沿袭了汉代祭祀太一神的遗风,从黄昏燃灯直到天明的古俗。[1]

汉武帝对天地神灵非常敬畏,很重视祭祀,《汉书》记:“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汉武帝接纳了亳人谬忌的上奏,从而隆重祭祀太一神[2] ,建造了祭坛,在元月上辛日从黄昏开始祭祀到天明,通宵达旦祀以盛大的灯火。[3] 那时,常见流星划过祭坛的上方,来共襄盛举,真是天人盛会啊!

元宵节灯会,流光溢彩映古今。(容乃加/大纪元)

后来,在道教中尊奉太一神为“万仙之司主”[4],尊称为上元君、天皇大帝、玉皇大帝、天官大帝,并以正月十五日为天帝的诞辰,称为“上元节”。在这一天,“天官赐福”给人间虔诚、善良的人。人们在正月十五日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灯火日以继夜,光明万丈。

追溯汉明帝燃灯敬佛

另有一说,元月十五日竟夜燃灯源起于东汉明帝时期,与佛教信仰有关。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法,派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远赴天竺(*印度)求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等求得佛法归来,说了在天竺国的见闻,说换算成中国历法,正月十五是参佛的吉日。汉明帝于是下令,宫中和寺院在正月十五夜时一律“燃灯敬佛”,火树银花,光华万千。

随着佛教文化及道教文化的影响,元宵夜燃灯敬神佛的习俗代代传承,在中原大地扩展开来,成了元宵节赏花灯的起源。

元宵节花灯。(台湾新竹宝山乡公所提供)

历代赏花灯 诗人写景

唐代时就有很热闹的正月十五夜点灯风景,“烧灯”举行灯会、“赏灯火”是元宵节的丽景,高高树立的灯树,惹人爱赏。唐睿宗开安福门赏花灯,开始了天子御楼观灯的风尚[5],正月十五夜成了“灯节”。唐玄宗也曾在元宵夜“䜩群臣,连夜烧灯”[6]。唐代冯贽《云仙杂记》记载玄宗的元宵“临光宴”的灯:“白鹭转花,黄龙吐水,金凫,银燕,浮光洞,攒星阁,皆灯也。”真是多采多姿,机巧灵动。

王维的诗描写元宵夜“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一盏又一盏的明灯点亮元宵,游人穿梭通衢上,笙歌满道;在另一夜游诗中他吟咏元宵“由来月明如白日,共道春灯胜百花”[7]。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树立高大的灯树和灯楼。灯、春灯就是元宵夜的代名词!

韩国夫人把高八十尺的百枝灯树立在高山上,在元宵夜点亮起来,夺尽月色光华。[8] 卢照邻诗《十五夜观灯》这般描述元宵节搭楼、灯树远接月河星瀚,人与灯两灿烂:“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九枝华丽的擎烛)

吴彬《岁华纪胜图-元夜》,画宋代元宵高5、6层的鳌山灯,气势恢弘,每一层中各有机关。(台北 故宫博物院 提供)

到了宋代,元宵烧灯更胜于唐代[9],那时在宫门的端门口两端立起了高高的彩灯山。《东京梦华录》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吴彬的《岁华纪胜图-元夜》描绘出宋代彩灯山的模样,主灯“鳌山灯”气势恢弘,作5、6层高,每一层中都藏着巧妙机关,里面装有人物、雕梁画栋啊,甚至可以喷水流瀑。

从宫门延展到开封府大道上,万盏花灯交辉,焰火映亮都城,金碧溶溶的辉光雀乐人心,吸引宝马、俪人如云:

“灯光照人暖,月色为时圆。”(宋·孔平仲《十五夜》);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宋·毛滂《临江仙 都城元夕》)

燃亮灯火千百年的元宵灯节传到明代,从正月初十日起至十六日止开灯市,“才开凤岛张灯架,更起鳌山结彩楼”;正月十六夜妇女相约“走桥摸(*门)钉,祛百病”,度厄纳吉兆。[10] 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五色彩灯上描绘了各式各样人物、花鸟虫鱼和历史民间故事,翩翩生姿,普天同庆。百姓游灯市,元宵夜走灯桥的人潮,摩肩擦踵前拥后簇,簇拥得水泄不通。晚明佚名画师所画的《上元灯彩图》展现了南京城元宵节热闹非凡的景象,市集里充满各色各样琳琅满目的灯笼,招展着元宵的消息。

明 佚名画师绘《上元灯彩图》(局部)描绘了晚明南京城元宵节热闹非凡景象。(Ws227/Wikimedia commons)

到了清代,自十三以至十七都称灯节,十五日是正灯节,“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各色彩灯别出心裁,有纱绢、玻璃,还有削出白色兽角薄片张明灯的,彩灯上绘画古代和当代的故事,供人玩赏。清人制作的花灯不仅止于灯,巧匠结冰块作元宵摆饰,栽种麦苗巧扮人物形状,引人青睐。[11]

元宵节,长相思、意难忘:

“灯火上楼台。看满城、星桥高揭,火树丛开。”(明末淸初·尤侗《意难忘 元宵》)
“明月柳梢堪恋,灯放九枝一串。”(淸·丘瑟如《长相思 元宵》)

乾隆皇帝也有《元夕灯词》,描写各种元宵花灯的绮丽、灵动:“金凫银雁时飞集,绮阁珠楼乍有无。花裁吴绫缀千树,女夷神术问能乎。”这些金凫、银雁、绮阁、珠楼,仿佛再现了唐玄宗临光宴的流光华彩。

纵然已度千百度,历代神州中华儿女总不忘,元宵华灯是为谁而燃、为何而挂,“银花绛树开千丈,佛火神灯照百轮”(明·郑之文《金陵元夕篇》)、“春城元夕,万家灯火拜神仙”(淸·杨仲愈《贺某君双寿联》),这一切的流光异彩都是为了礼敬神佛而来。

现存最早的元宵(元夕)诗歌咏:“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12] ──神州礼敬神佛元宵夜,普天同庆;人间通衢庙会赏灯花,天人共会。中华文化中的“神州”不仅仅是一个名词,神州承载着神传文化的美善。古来以来,神州子民、中华儿女过元宵赏花灯,不忘礼敬天地、礼敬神佛。今天的后人,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想要化险为夷,更莫忘保护初心善念!

明 佚名画师绘《上元灯彩图》(局部)描绘了晚明南京城元宵走桥的景象。(Ws227/Wikimedia commons)

注释

[1]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上元燃灯,或云沿汉祀太一自昏至昼故事。”
[2] 《汉书.天文志》称泰一,即太一神为“中宫天极星”。太一神在古籍中也称“太乙”、“泰一”,主掌天庭,是天神、万仙之长。宋玉的《高唐赋》颂:“醮诸神,礼太一。”表明战国时代就有祭祀礼敬太一神的仪式。
[3] 《史记.乐书》曰:“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那时祭祀日还未定在正月十五日。
[4] 《元始大洞玉经》说:“太乙上元君者,万仙之司主。”
[5]《事物纪原》记载观灯:“唐书严挻之传,睿宗先天二年正月望夜,胡人婆陁请然百千灯,因弛门禁帝御延熹安福门纵观,此天子御楼观灯之始也。”
[6] 《旧唐书·玄宗纪下》有记:“[ 开元 二十八年春正月] 壬寅,以望日御勤政楼䜩群臣,连夜烧灯”(会大雪而罢,因命自今常以二月望日夜为之)。
[7]二首王维诗题:《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酺宴应制》(酺pú 宴:天子赐臣民欢聚饮酒);《同比部杨员外十五夜游有怀静者季》。
[8] 《开元天宝遗事》卷二:“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
[9]宋代蔡絛 《铁围山丛谈》说:“国朝上元节烧灯盛于前代”。
[10]见明代沈榜《宛署杂记》。
[11] 出自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
[12] 隋炀帝杨广《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中诗句。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