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为什么要监听我们?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9年10月21日讯】家中有使用Alexa声控智能家居产品的人,可能会觉得家里面好像多了一个“人”,随着近几个月发生隐私权事件的发展,这样想很有道理。我们说话的时候,很可能不只有机器在听,科技巨头纷纷承认,他们不只偷听,还请人打成文字来分析。

2019年,是科技产品用户隐私权争议最沸沸扬扬的一年。随着4月传出亚马逊的智能扬声器,在未经使用者同意下自行录音,并交由人工处理。7、8月时其它科技业者也纷纷爆出同类型事件,如:苹果的Siri、Google助理,以及微软的Skype和Cortana,都曾监听用户对话,并将录制音频交由第三方承包商分析。事件爆发后,人们对科技业的信任感也降到低点。

用户隐私权诉讼

随着事件的发展,今年6月亚马逊也面临了侵犯儿童隐私的诉讼。主因是语音助理Alexa,未经儿童与父母同意即录下儿童的语音。 在西雅图市联邦法院提起的诉讼中,指称亚马逊违反了八州(佛罗里达州、伊利诺伊州、密歇根州、马里兰州、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宾夕法尼亚州和华盛顿州)的隐私法。

诉讼声明也指出,Alexa其实有能力分辨说话者的声音,且亚马逊也可选择在录制语音前,询问使用者是否愿意被录音,但他们并未这么做。此案在当时,也因涉及未成年儿童而备受关注。

在录音争议之前,Facebook就因泄漏用户个人讯息接受调查。今年7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也结束对“剑桥分析事件”长达16个月的调查,对Facebook裁罚50亿美元。在该事件中Facebook违法将8,700万笔用户资料卖给剑桥分析公司使用,严重损害用户利益与隐私。然而,纵使必须缴纳超高额的罚金,Facebook第二季财报依然亮眼,净营收仍高达26.2亿美元,马克祖克柏本人在《富比士》最新出炉的美国富豪400强中,仍稳坐美国第四富豪。

科技公司为什么要偷听?

依照科技公司们各自的说法,录下用户说话,是为了改善产品、提升服务,给用户更好的产品体验。因为,AI现在对于各种语言的理解还需要训练,将用户的对话听打成文字,可提供AI更多训练资料。

专家表示,机器要听懂人类的语言。需要经过两道步骤,首先是“语音辨识”,也就是能将不同年纪、口音、速度的语音,去除背景杂音的干扰后,辨识成准确的内容。并对内容进行“自然语意理解”分析,才能了解对话的真正意义。训练时,大量的对话资料就是AI学习的素材。

根据科技公司的说法,这些录音他们都会匿名,并只会将极小的一部分用来分析使用。苹果称只会使用不到1%数据,Google称只会使用大约0.2%片段。然而根据报导,第三方承包商承认,交予他们的音频中,还是包含了许多个人资讯、亲密交谈,以及令人不安的争吵片段等。显然在没有征得使用者同意下,确实造成了隐私权的顾虑

事件被揭露后,科技公司纷纷表示,会暂停人工审查用户的语音讯息,未来会进一步让使用者选择要不要接受录音,以协助改善服务内容。

录音内容有没有其它用途?

在科技公司承认私自录音分析之后,也让人们长久的一项怀疑甚嚣尘上,亦即:究竟科技公司有没有监听我们,进而投放特定的广告内容?

一直以来,有许多网友都分享了这样的经验,就是当自己谈到某个事件,例如:最近很想养只猫,就算没有实际进行搜寻,相关广告就会自己“贴心”地跳出来。让人怀疑,是不是只要手机或电脑开着,其实科技公司就一直在监听。

目前,各大科技公司都否认这样的做法。但鉴于广告营收一直是Google与Facebook重要获利来源,以第二季财报来说,Facebook的广告收入就高达165.6亿美元,Google更高达326亿美元。其中,广告收入更是高达Facebook总营收的98%,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科技公司是否能够自我把关,难免令人怀疑。

加州隐私权法修正案2020上路

为进一步规范新兴科技所造成的隐私权问题,美国政府也加紧脚步,修改具划时代意义的“加州消费者隐私法”(CCPA),这部法案内容已大致确定,预计2020年1月1日就会正式上路。

专家指出,这虽是一部州法,适用于那些在加州运作的企业。但本法适用范围,包含了对加州人贩卖商品的州外公司,因此,效力其实将涵盖整个美国。

在新法规范下,美国人将有权要求企业披露他们握有多少自己的个人资讯,同时有权要求公司删除这些数据。同时,企业在搜集个人资讯时,必须揭露资料的运用(包含转售与分享)的方式,企业也不得在消费者不让公司使用其个人资料时,拒绝提供服务。

可以想见在新法实施下,像Facebook或Google这些依靠分析个人数据来销售广告的公司,若是有上百万人要求查看并删除自己的资料,会造成极大的营运负担,甚至必须重新调整营运的架构,以及找到新的获利模式。

在新法上路前,使用者还是要多加小心,维护自己与家人的隐私。要记得,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当我们“免费”使用Facebook与亲友联络感情,“免费”在Google上搜寻资料时,自己很可能就是科技公司的商品了。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叶萍)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