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8月13日宣布推迟新一波关税的背景下,中共央行8月17日公告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新规,并从8月20日起实施,外界多以“另类降息、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等解读。
简单说新的LPR机制,LPR与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挂钩,LPR=MLF(目前的一年息约3.3%)+利息差(多家指标银行报价的均数,估计通常利差落在1%左右)。
上述1年期LPR出来大概率是在4.3%附近,与现行的1年期贷款利率4.35%其实差不多少,算不上降息。此外,由于MLF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并不够高,人行的指导作用依然比较大,新的LPR也谈不上贷款利率改革。
A股上周五(19日)反弹,原因也是盘中大肆宣扬人行“降息放大招”,LPR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事实上,LPR只是银行贷款定价的基准,一般的个人或企业根本不可能拿到这样的贷款利率,实际贷款利率还需要加码产生。比如现行贷款利率4.35%,但大型民营企业贷款综合成本目前在7%左右,中型企业在7%-8%,小型企业更高。
回看7月金融数据全面低于市场预期,其中7月新增社融规模环比腰斩,即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拖累,企业短期贷款又是拖累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最大因素。7月企业信贷剧减,不论是银行不放贷还是企业不去资款,基本意味很多企业经营活动趋冷,尤其债务风险又到临界点。
如A股上市公司,近期因高层强力政策刺激,拉抬一波海市蜃楼的走势,但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债券违约事件层出不穷,如ST银亿截至8月19日,该债券前三期合计本息约14.25亿元均未如期足额兑付。
除此,“永续债”兑付危机蠢动。如吉林省投发行15亿元的“16吉林交投MTN001”,原订8月19日赎回公告日却不见赎回公告。Wind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市场永续债的债券数量共发行1217只,发行规模17,860.66亿元。其中,执行本金到期递延的债券仅16只,总规模为171亿元,占比不足1%。
企业倒的债务不只是银行贷款、债券部分,还有应付账款。如河南省龙头企业科迪乳业账户上有17亿现金(姑且不论是否财务造假),但是却被爆出拖欠奶农19个月共1.4亿元账款。对供应商奶农来说,这1.4亿元是应收账款。
国际知名信用保险服务商科法斯集团(COFACE)调查数据指出,中国企业往年只要55天便能收到款项,而这个数字2018年已经拉长为86天,整整多等一个月。
同样地,陆媒第一财经报导,2018以来,特别是2018年下半年以来,持续数年的企业应收账款增速降低趋势发生逆转,全国企业应收账款增长提速,近一半省级政区增幅超过全国总体增幅。分地区看,广东、江苏、浙江等名列前茅的经济大省增幅较高,青海、安徽、广西等省份增幅超过或接近20%。据报导,有的企业去年约四成营业收入都化为应收账款而一时难以回收。
企业收款进度越拖越长,这与总体经济减速高度相关。不论上述奶农应收账款长达19个月,还是调查数据每家企业都得多等一个月,才能顺利收到款项,显示中国企业应收账款已是快速恶化,除了金融风险有可能从这里打开突破口,也反映出中国经济情况之严峻。
再说回7月金融数据,直白解释是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生存艰难,但房地产市场依旧“稳”。如万科,即便是在“房住不炒”最高政策下,今年上半年销售额照样轻松突破3000亿元,试问哪个实体经营能够做到?
中共央行行长易纲6月中旬曾表示,若中国经济因美中贸易战而加速下滑,该行有调整政策的巨大空间。不过LPR新规不算大招而是花招。美国减息,欧洲货币维持宽松,而中共央行一直无法做到直接降息真正惠及实体经济,一个很大考量是降息将产生的副作用可能刺破房地产泡沫。
——转自《大纪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