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这个题目让人想起最近新闻联播中的一句话:“经历了五千多年风风雨雨的中华民族,什么样的阵势没见过?!”
且不说“中华民族”这个词其实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两个差不多的说辞都有意无意回避了一个问题:“坚韧”的是中华文明,而不是某个朝代或政权;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可能掀不翻中华文明,但是掀翻了无数个梦想“千秋万代”的政权。
常有人批评中国人缺乏宪政观念,分不清国家和政府,不知道爱国不等于爱政府。不过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国家和政府的区分,却有“天下”和“国家”的区分。如顾炎武所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意思是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后来梁启超把这段话缩减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却常常被后人记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天下”,可以理解为前面引用的高考作文题中所说的中华文明。“天下”和“国家”是不同的。“天下”很坚韧,“国家”则很脆弱;中华文明很坚韧,朝代和政权则很脆弱。
为何文明坚韧而政权脆弱?因为“韧性”其实意味着容易弯曲和改变形状。玻璃坚硬但也脆弱,很容易粉身碎骨;橡胶坚韧,因为它柔软容易变形。文明坚韧,是因为它灵活多变,没有不变的本质。无论是蒙古还是满清,最后都变成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如果二战的结果是中国战败,中国被日本占领,那么日本文明可能也会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有些人为了证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竟然想把苏美尔人也拉入“中华文明”的圈子。由此可见,“中华文明”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本质,因此它是坚韧的。政权是脆弱的,因为它总有想要固守的东西。英国保守主义之父埃德蒙.柏克说,不能改变的也就不能保守。越是拒绝改变的东西,就越是脆弱。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明的坚韧正是以政权的脆弱为前提的。淘汰了不受民众欢迎且拒绝改变的政权之后,文明会愈发坚韧。就像淘汰了经营不善的企业之后,市场会愈发健康一样。
——转自《自由亚洲》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