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说,四川官方紧急叫停了民谣歌手李志原定的23场个人巡演,强令售出的近两万张门票全部原价退款,理由是李志“行为不端”。
看过这条消息后,我就在想:什么是“行为不端”?官方的通告里没有明说,既然没有明说,我就只能猜了。
照常理,如果李志吸毒了,官方会直接告诉我们他吸毒了,如果李志嫖娼了,官方会直接告诉我们他嫖娼了,如果李志违法犯罪了,官方会直接告诉我们他违法犯罪了,但官方既没有告诉我们他吸毒嫖娼了,也没有告诉我们他违法犯罪了,而只是告诉我们他行为不端。
在我看来,行为不端的词义是含糊的,不确定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其实是个道德判断,而非法律判断。那么官方把这么一个词加诸于李志头上时究竟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李志正在做的事情其实是合法的,但官方就是看他不爽,或者是觉得他这个人很危险,但又没有直接证据,找不到任何法律上的把柄。
从这个角度来看,“行为不端”其实就是“莫须有”,“莫须有”的意思就是“原因不好说”,“原因不好说”的背后,就是官方叫停李志个人巡演的原因难以启齿,且行为本身找不到法律依据。
那么这个让官方难以启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只要你了解李志这个人和他的歌,也就不难猜出个大概了。
作为一个独立音乐人,李志一直游走于主流之外。
光明日报4月3日刊登的一篇文章《经典老歌的魅力从哪里来》中有这样的表述,“而今不少新创音乐作品,抛开火热的生活,远离时代的旋律,或钻进狭小的象牙塔,或“宅”在自己的小天地,抒发着自己梦呓般的叹息,要么孤芳自赏,要么自我陶醉。这些作品,宁可吟唱身边的小猫小狗,也不愿去关注大众的冷暖疾苦,如此创作出的作品,也只能锁在在抽屉里供自己把玩,不可能受到听众的喜爱。因此,要想创作出唱得响、留得下、传得开的作品,就应当和人民同心同向、与时代同频共振。”
照此理论看,李志的歌词也无非是抒发自己不得志,羡慕嫉妒恨、寂寞空虚冷,一个小人物的爱恨情仇,断然是不可能成为人民艺术家的,也是不会被主流认可的。
不仅如此,李志的一些歌还充满了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反讽和嘲弄。
比如这首《人民不需要自由》 歌词
一个兄弟来看我,带着银子和故事
他微笑着对我说,人民不需要自由
人民不需要自由,这是最好的年代
人民不需要自由,这是最好的年代
有人沉默着观望,有人怀疑这生活
听见他们在歌唱,人民不需要自由
人民不需要自由,这是最好的年代
人民不需要自由,这是最好的年代
兄弟喝多了在哭,爱人迷失了太久
这时我总会想起,人民不需要自由
人民不需要自由,这是最好的年代
人民不需要自由,这是最好的年代
父亲留下了一切,除了杯子和袋子
他一直想告诉我,人民不需要自由
人民不需要自由,这是最好的年代
人民不需要自由,这是最好的年代
《广场》
你的踏板车要滑向哪里
你在滑行里快乐旋转着
有人看着你为你祝福
我曾经和你有一样的脸庞
如今这个广场是我的坟墓
这个歌声将来是你的挽歌
你会被教育成一个坏人
见死不救吃喝拉撒的动物
请你不要相信她的爱情
你看黎明还没有来临
请你不要相信他的关心
他的手枪正瞄准你的胸膛
如今这个广场是我的坟墓
这个歌声将来是你的挽歌
你会被教育成一个坏人
见死不救吃喝拉撒的动物
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更“出格”的是,李志在他的“2017年跨年演唱会”快要结束时,竟然朗诵了诗人北岛最著名的那首《回答》。当时,管弦乐团恢弘的音乐缓缓铺陈,大屏幕上出现了“回答”两个大字,像是一双眼睛凝视着观众。在李志不断嘘声向台下示意之后,全场安静,只有大提琴和钢琴在并不急促的鼓点中悄然行进,在电吉他和管弦乐段的相互交织中,铿锵的鼓点一声一声敲击着心脏: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了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像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众所周知,北岛的这首《回答》写于1976年春,悲愤坚定的口吻用表达了“思想解放的先驱者”对文革、对毛时代以及整个中共体制的质疑和批判。从1976年到2017,整整四十一年了,中共的独裁暴政依然如故,中国社会不但没有迈向民主法制,反而在向文革急速的倒退。
试想,这种被视为“自怨自艾”的音乐人,怎么能构得到当局认可?
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