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周时期,有一套饮酒礼仪,大致可概括为拜、祭、啐、卒爵。拜,先行拜礼,表敬意;祭,将酒洒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的生养之德;啐,先饮一小口,品尝并称赞酒的美味,愉悦主人;卒爵:指干杯,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古人敬酒以后干为敬。
同时,饮酒还要遵循时令、长幼尊卑顺序,不可任意而为,以免醉酒失态,失礼损德,所以饮酒讲究“礼饮三爵”,适可而止。如果国君饮酒不合时宜,臣子会斟酒自罚,以此劝谏国君。
春秋时期鲁昭公九年,晋国大夫荀盈(又称知盈或智盈)去世。
臣子刚死,还在停灵,尚未安葬,这天晋平公姬彪就在寝宫饮酒。大夫师旷、李调陪侍一旁,敲着编钟演奏乐曲,为大王助兴。
掌管膳食的杜蒉(音愧)从外面走进来,听到编钟乐声,问宫人:“平公在哪儿?”宫人说:“在寝宫。”于是杜蒉登上台阶前往寝宫,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平公正在饮酒,师旷奏乐,李调陪侍。
杜蒉斟一杯酒,请师旷先干了这杯;又斟了一杯酒,请李调干了这杯;继而又斟了一杯,在大厅北面面对晋平公坐下来,饮完这杯酒。之后他走下台阶,而且快步地走了出去。
晋平公见状,不解杜蒉为何倒了三杯罚酒,但知道他想劝谏,于是急忙喊他进来,说:“蒉,看到你酌酒三次,一定有用意,也许是你想要开导我。我想你会有所劝谏,所以没跟你说话;但你罚师旷喝酒,是为什么呢?”
杜蒉说:“向来,子卯日不演奏音乐。知悼子(荀盈谥号)刚死,他家堂上还在停灵。这事可比子卯忌日大多了!师旷是主管奏乐的乐师,却不告诉您这个道理,所以罚他喝酒。”
原来上古三代,夏朝末代国君桀王逃亡到山西安邑县,于乙卯日死亡;商朝纣王于甲子日在宫中自焚身亡。所以后代帝王以此为戒,将甲子日、子卯日称为“疾日”,这天都不演奏音乐,以示忌讳。知悼子是平公的近臣,死了还没有下葬,杜蒉觉得这忌讳应当大于桀纣之忌,怎么还能奏乐呢?
晋平公又问:“罚李调喝酒,又是为什么?”
杜蒉说:“李调是君主身边的近臣。为了一点喝的,一点吃的,就忘记匡正君主失礼之处,所以当罚。”身为国君的近臣,当国君出现不当的行为,近臣有职责规劝他。但是李调因贪吃酒食,忘了提醒平公现在是忌日,饮宴不合时宜。
既然如此,但第三杯酒,杜蒉是罚自己喝的。晋平公又不明白了。杜蒉解释道:“我杜蒉,只是掌管膳食的官员,连刀具、羹匙之事都不应管,却越权侵职,干预国君,为君上讲防范失礼之事,因此罚自己喝酒。”
晋平公听懂了这些话,说道:“我也有错啊。请斟酒罚我吧。”于是,杜蒉洗干净酒杯,然后高高举起。晋平公对侍从们说:“如果我死了,千万不要丢弃这只酒杯。应当永远保存下来,为后人留下鉴戒。”
平公后来就将杜蒉高高扬起的这只觯(音志)称为“杜举”。由此演变出一种饮酒习俗,每当众人敬酒之后,都高举酒杯,叫做“杜举”。
据《礼记正义·檀弓下第四》卷九、《太平御览·饮食部一》卷八百四十三.《礼记正义·玉藻第十三》卷二十九@*#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