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唐太宗有太多可书写的地方,其高超的箭术并不为太多人所知。史载,受父亲影响,李世民自幼喜好射箭,“自谓能尽其妙”。由于他臂力惊人,一般的弓矢满足不了他的要求,所以他让人特意打造了四羽大号白色长箭,比普通的箭长一扶(注:“扶”为古代长度计算单位,一扶相当于正常成人四指并列的宽度)。据说,这四支号为“大白羽”的箭的力道能射穿几寸厚的实心门板。
沙场征战 李世民神箭发威
在一些民间演义中,为了突出其他英雄好汉救主的事迹,李世民的武功常常被弱化,但事实上,李世民手中的神箭,威力巨大。
据《酉阳杂俎》记载,一次李世民与尉迟敬德一起去侦察敌情,结果碰到王世充的猛将单雄信。武功高强的单雄信驱动方天画戟杀了过来。这柄方天画戟的杆是用单雄信从小种下的一棵枣树杆制成的,长一丈七尺(大约五米多),要用两只手才能握合,仅槊刃就达七十斤之重,号为“寒骨白”。面对如此武器和猛将,李世民挽弓搭箭,远远地向单雄信射去,正中方天画戟的刃心。
随后,单雄信与舞槊(类似长矛)的尉迟敬德战到一处,两家兵器相撞,已中过一箭的方天画戟质地变脆,竟然让尉迟敬德生生给弄折了。折了兵刃的单雄信被尉迟敬德挑于马下。李世民跟尉迟敬德虎口脱险,顺利回营。
还有一次在与窦建德的作战中,李世民为引诱窦建德的大军进入埋伏圈,亲自率少量随从到其大营外叫阵,只见他“亲挟弓,令敬德执槊”。起初,窦建德的军队并未在意,李世民于是大声喊:“ 我,大唐秦王也,谁敢出来跟我单挑?”话音刚落,一支利箭已经射出,窦建德军中的一名将领应声毙命。
很快,五六千骑兵从窦建德的营帐中杀出,向李世民等冲过来。李世民让随从先走,他和尉迟敬德殿后。二人“按辔徐行”,敌军稍微靠近,李世民张弓就是一箭,杀一个;剩下的人吓得不敢再追,可是随后止而复追;稍稍靠近,又是一箭,又死一人;追得再近一点的,立刻有尉迟敬德的槊迎敌。在杀死数十人后,终于将敌军引入埋伏圈,唐军大获全胜。李世民的英勇善战可见一斑。
事实上,沙场征战,李世民多次遭遇类似险情,但均化险为夷。比如在攻打宋金刚之战时,就遭遇敌军围攻,刚从睡梦中惊醒的李世民临危不惧,也是一箭射死敌军将领而成功脱逃。
不过,李世民并非逞匹夫之勇,他善于发挥自己神箭力道大、距离远、精确度高的威力,远远地就将对方干掉。如果敌军到了身边,则有贴身护卫尉迟敬德。李世民曾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李世民高超的箭法源于家传。他的父亲李渊善射,经常在战场上以箭法折服对手,几乎是箭不虚发。据说他的夫人窦皇后就是靠自己的箭术赢来的。
亲自指点禁军箭术
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即位刚一个月,他就驾临显德殿,对禁军训话:“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唐太宗的核心意思是鼓励禁军们专心练习箭术,提高技能,以备将来保家卫国之用。
唐太宗还表示,自己如果有空闲时间,一定会亲自去教授他们箭术。禁军们听后都非常高兴。唐太宗果然说到做到,利用闲暇时间,每天召集数百名士兵在显德殿前的空地上练箭术。他不仅亲自讲授射箭的技巧,而且还对众将士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定,凡射中靶心较多者,便会赏赐给他们弓、刀、帛等物,同时也会将他们长官的考绩列为上等。如此一来,禁军们更加努力地习练。
不过,大臣们认为唐太宗在宫殿中教授士兵射箭这种事,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便进谏道:“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唐太宗却不以为意,认为大臣们多虑了,他说道:“凡我大唐国中的百姓,均是对朕赤胆忠心的子民,朕今日跟他们推心置腹、互无猜忌,将士们感激之余,怎么会对朕心生猜忌、谋害之心呢?”(原文:“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禁军们听说后非常感动,更加卖力习练,仅用了几年时间,便全部变成射术娴熟、无往不胜的精锐将卒。后来还发生了有人策划谋反但却无人响应,反而将其告发的事情。
唐太宗与唐代射礼
源自上古时期的射礼,是一项古老的礼制活动。大家按照规程奏乐、射箭、饮酒、赏罚,以此来激励人们居安思危,不忘武备。唐朝开国之后,全社会习武风气浓厚,加之唐高祖、唐太宗都是神箭手,所以朝廷也非常重视射礼。平时不定期举行,但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必定要“赐群臣大射”,规模最大的当属九月九日重阳节的射礼。唐《通典》卷七七《军礼‧天子诸侯大射乡射》作:“大唐之制,(中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赐百僚射。”
唐高祖时举行过两次大射礼。唐太宗时,射礼进入了高峰期,而且从贞观五年(631)起,大射礼呈现出常态化,即连续坚持于每年三月、九月进行射礼。这样的坚持,有唐一朝只见于唐太宗时期,足见唐太宗对射礼的重视。
根据唐太宗时期编纂的《贞观礼》,唐礼在北周、隋礼的基础上增加多达二十九条,其中军礼增加的有“天子大射、合朔陈五兵于太社、农隙讲武”三项。关于大射礼,《周礼》记载:“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诸侯则共熊侯、豹侯。卿大夫则共麋侯,皆设其鹄。”这里的“侯”指的是箭靶,当时的箭靶不是现在那种一圈一圈的圆形靶,而是用各种动物皮毛做的。等级不同,用的动物也不一样。唐朝的规定是皇帝射箭用的靶子是熊皮。
贞观年间大射礼主要在武德殿前、仪凤殿前、观德殿前、玄武门前等处举行。皇帝要站在殿前正中的位置射箭,在其西面则是陪射的大臣们的位置,而东边阶下陈设赏物,用来赏赐射术高超的大臣,西边阶下则设置罚酒的器具。
射礼程序分为:准备阶段、宴会阶段、射礼进行阶段及赏罚阶段。比如在九月九日这一天,唐朝皇帝穿着特制的礼服,先举行仪式接受大臣们的觐见,然后带着大家来到射礼举行的地方。乐工奏乐,行酒两遍。一位侍中奏称:“有司谨具,请射。”就是一切都准备好了,请开始射礼。另一位侍中趋近听皇帝的回答,听完后宣布“制曰可”,就是说可以开始了。
首先开始射箭的是皇帝。皇帝的近身侍卫进呈天子的弓箭。乐队奏乐,当演奏到乐曲《驺虞》第五节时,皇帝开始拉弓,他发出的第一箭与乐曲的第六节相应,第二箭与第七节相应,这样连发四箭,奏乐奏到第九节,音乐和射箭同时停止。皇帝射完后,贴身侍卫要去查看射箭成绩。如果中了靶心,就说“此箭获”;箭射得靠下了,就说“此箭留”;射得靠上了,就说“此箭扬”等等。
皇帝亲射后,接下来则为“侍射者”射。《开元礼》此处记载云:“其射人多少,临时听进止,若九品以上俱蒙赐射,则六品以下后日引射,所司监之。”显然,“侍射者”皆由臣子组成,且不分文武。品级从九品起。若想成为“侍射者”,需有皇帝的恩赐。六品以下官员在皇帝亲射之日没有资格成为“侍射者”。即使他们获得赐射,也需要在后日由六品官员引射。
唐代射礼主要集中于前期,自玄宗朝天宝年间起便销声匿迹,原因在于射礼早已不复唐代前期的礼仪性及严肃性,更多的则是充满游戏性质的活动而已。
由良弓感悟政务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开篇就讲到,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朕从小就喜欢弓箭,得到十多具良弓,自以为没有更好的了。最近拿出来给弓匠看,弓匠说:‘都不是好材料。’朕询问缘故,弓匠说:‘木心不直,所以纹理全都斜了,弓力虽强,但射出去的箭却飞不直。朕才明白以前自己都没有搞懂。朕以弓箭平定天下,都没能真正明白,何况天下的事务呢,哪儿能够全懂啊。”于是谕令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员轮流在中书省值夜班,太宗还多次召见他们,告诉他们在外巡访时,务必要了解民间疾苦和政令的得失。
唐太宗能通过与弓匠的对话而联想到政务,不愧是一代明君。@*#
参考资料:
1.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2. 《唐会要》卷三七《五礼篇目》
3. 《贞观政要》
4. 《旧唐书》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