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9年02月26日讯】2月24日,美中贸易代表在华盛顿的谈判结束后,美国总统川普(特朗普)宣布,这次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但距离达成协议尚有一段距离。有香港时事评论人士称,美中冲突的实质是体制上的不同,因此即使双方能够在多个范畴达成某种程度的协议,美中双方的冲突并不会就此完结。
最新一轮的华盛顿贸易谈判24日结束后,美国总统川普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文表示,美中谈判人员已经在重要的经济结构改革议题,包括保护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农业、服务和汇率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此,美国政府决定将原定的3月1日临时停火最后限期再延后。
川普称,“我们正寻求达成对两国有利的协议,而这是我们将会做的,我们距离达成协议还差一点点。”他表示,如果贸易谈判还能够再有新的进展,他将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峰会,以便最终敲定美中双边协议的内容。
与此同时,中共官方媒体新华社也在相关报导中证实,通过多轮谈判后,中美双方已围绕协议文本展开谈判,并在技术转让、非关税壁垒、汇率等多项具体问题上有实质进展。
针对美中贸易谈判的趋势,中国外交学者李京日前在接受《自由亚洲电台》的采访时表示,一旦中美达成协议,虽然短期内中国会出现“阵痛”,但长远来说,倒逼北京当局对中国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对中国的普通民众是有好处的。
台湾的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学者曾志超则对《自由亚洲电台》表示,押后加征关税期限是新一轮谈判的主要收获,但是在最棘手的协议执行机制上,双方并未达成共识。
香港时事评论员桑普也表示,关键是达成协议的双方能否做到具体、完全、执行协议,现在美中双方就卡在协议的执行机制上,北京认为需要由第三方来充当仲裁员,而美国想自行判断。
桑普指出:中美对垒的焦点并不是钱或者买多少货,而是制度上的差异。即使双方签署协议也不代表冲突完结,只是就未来启动关税等设定新的门槛。
无独有偶,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日前也在中国大陆媒体《财新网》发表文章指出,虽然美中双方有望达成协议,但美中贸易乃至整体关系,都难以恢复到贸易战前的水准。
这篇文章分析认为,双方如果能够达成更广泛的架构性协议,美国短期内可能不会对中国科技产业进行“极端的制裁和限制”。但在未来几年,华盛顿仍然可能继续限制中国企业在美投资,或是获取技术及高科技产品;而且仍会利用威胁继续加征关税、金融制裁、或限制中国获取科技产品等手段来促使北京当局落实贸易协议。
文章断言,北京方面,诸如“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以及继续提升价值链、获取先进技术的战略目标可能也难以因达成协议而动摇,而且中共政府虽然可能借此机会深化对国企的改革,但其最终目的是让国企“更有效率、更为强大”,而不是让国企消失或走向私有化。
(记者唐迪综合报导/责任编辑:范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