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9年01月20日讯】亚瑟王的传说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在已被翻拍过无数次的情况下,可能会让人以为很难再推陈出新。不过今年的新电影《魔剑少年》(The Kid Who Would Be King)则将此传说融入当代英国,且与儿童的童话历险元素充分结合,成功打造出一部娱乐性出色、富新意的作品。
十二岁的少年亚历是个很喜欢亚瑟王故事的平凡孩子,某日他在躲避校园恶霸的欺侮时,意外寻获失落已久的石中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将王者之剑拔起后,却也使沉睡于地下上千年的反派魔甘娜苏醒过来,且即将染指世间。与此同时,巫师梅林也赶来拜访亚历,告知他这把剑曾属于亚瑟王,而他也是必须拯救世界的命中王者,亚历遂在被赶鸭子上架的情况下,不得不召集学校的伙伴,一同为阻止魔甘娜而奋战。
电影童话色彩浓厚
就电影的风格而言,《魔剑少年》可说是相当有童话色彩,男主角寻获王者之剑的过程本身就相当有偶然性,剑的首次亮相也称得上不落俗套,隐蔽性完全称不上严密,能被亚历获得,本身就带有奇迹色彩。而且座落地点的世俗化,也与一般传说宝物的现身方式有相当大的不同,少了分传奇性,但多了分平民风格,与男主角的平凡少年身份,却也相当契合。
由于亚瑟王的传说本身就有着浓浓的奇幻元素,因此本片自然也少不了诸多奇幻的设定,如自从魔甘娜的黑暗势力开始染指世间后,每到夜晚,都只有亚历与被他册封的骑士可以直接接触魔甘娜的爪牙,其他世人则被暂时与世隔绝。这样的设定除了展现与众不同的特色外,也让诸多惊心动魄的冒险,得以充分聚焦在以男主角为首的孩子们身上,将成年人隔绝于冒险之外,连带保证了电影的童话属性。
其他的奇幻元素,还包含了树木竟然可以活动起来,成为帮助亚历与朋友们练习剑术的教练;湖中的女神每每都能在亚历需要时,代为保管王者之剑,或将剑即时奉上,且现身地点还令人啧啧称奇;魔甘娜的爪牙,其造型宛如阴间的黑暗骑士,且总是自地底窜出;魔甘娜变身后的造型,也与西方传说的怪物相当类似。
巫师梅林自然也是电影的一大亮点,《魔剑少年》对他的形象塑造十分有创意,梅林可以在少年与老人的型态不时转换,且以少年型态现身时,个人形象还颇具喜剧风格,能轻易成为镜头焦点。其施展魔法的方式也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与许多影视作品呈现的施法颇为不同,相当的有特色。
骑士精神成主角成长关键
《魔剑少年》对于故事的塑造也称得上有质感,男主角与几位同学的关系变化,是片中的重要主线。亚历与最好的朋友贝德原本经常被两位校园恶霸兰斯与凯霸凌,然而在偶然的情况下,四人却阴错阳差地成了共同组队,一同展开历险的伙伴。这场共患难的独特经历,自然成了四人关系升华的契机。电影对此的诠释颇具说服力,做足了该有的铺陈,保证了化敌为友的过程不至于太仓促或太理想化。
而亚历、贝德、兰斯、凯的成长,也与梅林教导他们西方传统的“骑士精神”有着密切关系,《魔剑少年》将此美德浓缩为四大面向,分别是:不肆意妄为、不说谎话、不轻言放弃以及敬重所爱之人。在骑士精神的熏陶下,四位少年的成长显而易见,并成了他们最终打败反派的关键,也让电影尽显传统文化的光芒。其中,《魔剑少年》对敬重所爱之人的诠释更相当有感染力,也侧面应证了,有时人们往往最容易无意间忽视了这项理所当然的美德,颇具警惕意谓。
与魔甘娜的对决则是本片的重头戏,与大反派的直接交锋,在片中不只一场。首次正面交手虽然较短暂,较像开胃菜,但已能适时展现亚历的机智与兰斯走向成熟等亮点。片尾在学校的大战,才是真正的高潮,光是大战来临前,亚历与梅林等诸位伙伴如何在学校招兵买马,设法组建一支“童子军”,就显得很有趣味性,同时也体现了孩子们比成年人还要容易说服。
这场大战也被塑造得毫不含糊,精彩的桥段不少,战斗场面也火候适中,过程中更尽显孩子们的智慧,各种机关安排、排兵布阵都令人赞许,让人想起著名的电影《小鬼当家》(Home Alone)系列。难得的是,孩子们甚至还有着不亚于成年人的军队纪律与勇气!或许有较理想化之嫌,不过在一部童话色彩鲜明的电影中,让孩子们挑大梁、出尽锋头本身就属于尽本分,因此相信不会影响大众们对故事的接受度。
就演员表现来说,饰演魔甘娜的蕾贝卡‧弗格森(Rebecca Ferguson)可说是一大亮点,难得饰演反派的她,在片中由于角色造型多变,使她以真容演出的机会较少,不过却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将反派邪恶的神态演得十分到位,专业水准令人赞许。
就结局的安排而言,《魔剑少年》称得上是进可攻、退可守,故事就此画下句点也算圆满,发展续集同样具备潜力。未来的走向或许短期内难有定论,但本片在旧瓶装新酒的努力足以让人满意,凭借着创意的设定与有内涵的剧情,创造出一部童话味十足的新版亚瑟王传奇。
──转自《大纪元》(记者蔡宜霖报导)
(责任编辑: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