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9年01月20日讯】大寒是中华24节气中的最后一个,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2019的大寒交于1月20日的17时(北京时间)。
古籍《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解释:“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节气处于12月中,此时积雪不化,阴寒密布。宋朝文学家邵雍的《大寒吟》中写及大寒之寒:“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过后,迎来新一年24节气的轮回。
大寒三候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冬至一阳初生后,经小寒至大寒,阳气渐渐生长。鸡‘丽于阳而有形”在阳气渐生之时感受到春气,开始孵养小鸡。而鹰隼之类的远飞之鸟,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此时已有些小动物感知阳气而活动。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上下都冻透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上下皆凝。故云腹坚。腹,犹内也。”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它们行为的规律,成了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
大寒出现的花信风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生于江南一带)”。亦可作为判断大寒的标志。
民间还根据大寒之日的天气状况来推测随后的气候。比如:“大寒不寒,春分不暖”,是说大寒这一天如果天气不冷,那么寒冷的天气就会向后展延,来年的春分时节天气就会十分寒冷。
大寒习俗–“大寒迎年”
大寒节气时,腊月已下来一半,后一半时间里,浓浓的年味开始弥漫。因此大寒节气里,还要为过中国新年做准备──赶年集、买年货,写对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还要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佳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民谚云:“小寒大寒,就要过年,杀猪宰羊,皆大欢喜。”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有时,中国新年也处于这一节气中,使得大寒节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阴冷冬日中一个难得的欢快轻松的节气。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民间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以前,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宋诗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小年,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按传统观念,祭灶日为新年的前奏。
腊月,是指黄历12月,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也是最冷的一个月”。“腊”的原意是猎取禽兽肉以祭祖,与“伏”对应。周朝称“大蜡”,“腊”也称“索”,“索鬼神而祭之”。元稹有诗句:“腊尽残销春又归,逢新别故欲沾衣。”
尾牙祭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一般是鸡头朝谁,就是要解雇谁。如果老板将鸡头朝向自己,员工就放心了。
买芝麻秸
此外,旧时大寒时节,街上还常有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的影子。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求得新年节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皇家比赛溜冰 凿冰储备
由于天气的原因,大寒前后可开展的户外娱乐活动并不多。到了大寒,皇家一般要举行溜冰比赛,算是宫里的一项‘体育运动’。”尤其在清代,史料记载,当时冰上的表演有打冰球,冰上杂技之类,类似花样滑冰。
在没有冰箱的时代,当大寒来临,冰冻得最坚硬结实之后,人们开始凿冰储存,以备来年夏天使用。
大寒食俗—吃糯米饭
大寒与立春相交接,饮食上也顺应季节的变化。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增多,以适应春天万物的生发。因此广东佛山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可补虚、补血、御寒、健脾暖胃。
进汤羹
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延续到了大寒时节,时序就进入到了四九前后。南京人选择的多为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到了腊月,老南京还喜爱做羹食用,其羹可奢可简,可荤可素,热乎乎的羹汤暖胃暖身,是冬日的独特饮食。
吃冻梨/火锅
普通的老北京人家,则喜欢在大寒前后吃冰柿子跟冻酸梨;也会邀约三五亲朋,围炉吃火锅。这一冷一热,给予人层次丰富的口感,也能败火消食,更添食趣味。
大寒节气的养生要点
冬三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所以应该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
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
古籍《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是说,顺应自然规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袭。
中医认为,头是各条阳经会聚之处,心为阳藏贯通胸背,寒易从脚而生,因此,头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点保暖的部位,民间也流传着各种具体药酒养生之法,如“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
古诗里的大寒
大寒过后,又是一个新的节气轮回。逝去的一切,引起人们情感的冲击。古代诗人描写大寒节气的诗作也相当精彩。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这首宋人的诗作《和仲蒙夜坐》,写出了冬日里因冷而静,因静而闲;在寒冷的日子里,古人品茶饮酒,读书挥毫,顺应节气、享受生活;令今人羡慕。
另一首宋诗《游慈云》曰:“老怀不与世情更,才说闲行兴翼然。微湿易干沙软路,大寒却暖雪晴天。未曾到寺香先妙,底用寻梅山自妍。笑问松边人立石,汝知今日是何年”诗人虽然不再年轻,但是乐观热情。在大寒之日,诗人兴致勃勃,探梅进香,眼前心中,均是赏心乐事。在整个的冬日诗歌中,显得别具一格。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祝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