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为高管孟晚舟被捕事件再次令该公司处于风口浪尖”,“民警通过案件深挖、顺藤摸瓜,一天抓获高某等5名吸毒人员”,“中国共享单车初创公司Ofo Inc.正走向崩溃,此前该公司曾与竞争对手展开鱼死网破的争斗”。
成语,经常出现在媒体新闻报导里。一方面,成语可以为平淡的新闻语句调味,展现媒体与记者的文化档次;另方面,也可以通过媒体的传播,将传统文化广为传承,并提高民众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不过,你知道吗?上面报导里出现的“风口浪尖”、“顺藤摸瓜”、“鱼死网破”等成语,其实都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纯正遗产,而是中共党文化的变异产物。
改造思想、变异人类 中共锁定文艺和语言下手
“文艺形式是共产党从来没有放松的‘改造思想’工具。”《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一书指出,文学艺术等作品,是中共用来对人民进行思想改造、精神洗脑的主要工具之一。
并且,为了切断中国人民与中华传统文化、神佛信仰的深远联系,自1949年起,中共的御用“笔杆子”特意创作许多文艺作品、制造各类“新词新语”,用来抽换、替代经过久远历史基奠、内涵博大的传统语汇。例如,笔者在另一篇文章曾分析过“皇天不负苦心人”与“功夫不负苦心人”的内涵差异。
此外,即便不是中共“笔杆子”,在红朝底下生活的文人们,由于受到中共极权统治与党文化灌输的渗透影响,写作中也经常有意无意地掺入党文化因子与物质。因此,他们的文艺作品、写作词汇当中往往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承,反而体现着共产党的特性,诸如“假、大、空”、“无神论”、“狂妄自大”、“宣传党国”、“争斗残暴”、“鄙视传统”、“窜改历史”、“贬低古人”等等。
换句话说,在中共将近70年的统治期间,当代中国文艺作品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党文化污染;这段期间创造的词句语汇,都不可避免地被植入党文化因素。
但是,由于中共党媒的铺天盖地宣传、对传统文化的屏蔽,绝大多数中国人民都无从察觉这些党文化语汇,难以意识到中共对传统文化的污染与灭绝。从而,媒体在每日新闻报导中反复书写这些字词,民众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使用这些语汇,导致党文化因素在社会上扩大弥漫,窒息了传统文化与历史,也进一步导致人们的言行举止,越来越同化共产党的思想意识,越来越远离五千年的传统价值及道德规范。
耳熟能详成语 竟是中共党文化产物
因此,以下我们将列举几个当代常见的成语,通过简单的考证解析,帮助大家认清党文化对传统文艺、传统语言的污染与变异。
一、风口浪尖
“风口浪尖”,是中国大陆及海外中文媒体里广泛使用的成语,许多人也因而误认为这个词语来自传统文化。但是,该词在保存中华传统文化的台湾社会里,过去却几乎不曾出现。直到近年,受到两岸交流频繁的影响,“风口浪尖”才偶尔出现在台湾媒体报导里。
但稍加考据,这个词语其实来自中共统治时期的文艺小说《煤城怒火》第21章:“现在到了风口浪尖,是咱挺身的时候了,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抗日,一定要干出个英雄样来!”
从中不难看出,“风口浪尖”一词出自于中共统治时期,并非源自传统中国五千年历史;而且该词出处正是宣传中共体制、充满争斗气息的党文化文艺作品。
二、顺藤摸瓜
“顺藤摸瓜”,也是另一个中文媒体报导里常见词汇,近年来甚至还有不少台湾媒体随之引用。
然而,“顺藤摸瓜”在中华民国的传统成语辞典里,并无此词,反而可能出自于1982年6月30日的《人民日报》:“由此顺藤摸瓜,很快破获了这起盗窃案。”
表面上看,这个词语出自于中共党媒,已经具备党文化因素;而在词义内涵上,“顺藤摸瓜”的举止,其实近似“小偷夜间到田里偷瓜”,因为视线幽暗不清,无法直接摘瓜,所以才要顺着藤蔓慢慢摸索,最终摸到瓜。
不论当初原作者是有意或无意,但从中可以发现,中共党文化的一个邪恶特点是,它从思想到语言、词汇上,都在将中国人从“重德行善”、“敬天信神”的传统质朴好人,一步步变异,引导走向盗匪之流的坏人。
三、鱼死网破
“鱼死网破”,是中国民众耳熟能详的词语,特别是在中共反腐内斗期间,海外媒体报导更是昼夜不舍地出现。
然而,“鱼死网破”同样不是源自传统历史文化,而是出自1957年的小说《林海雪原》:“高波的心像炸裂了一样,恨不得一步扑上去,来一个鱼死网破。”
《林海雪原》内容讲述国共内战期间,中共在东北地区对抗国民政府的故事,为共产党大力宣传;该书情节后来更衍生出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稍后,“鱼死网破”也出现在中共文革期间样板戏《杜鹃山》的一句台词:“他就是张网捕鱼,我也拼他个鱼死网破。”因此“鱼死网破”的党文化浓度已经不言可喻。
事实上,在传统文化里,可用“玉石俱焚”、“两败俱伤”或“你死我活”等词语来替代。
四、风风火火
“风风火火”一词在新闻报导中较为少见,反倒多出现在文艺小说或散文里。
然而,该词并非古老文化的传承,很可能是出自1975年的《解放军文艺》杂志:“姚云朗风风火火地进来,摘下大皮帽子,满头冒着腾腾的热气。”
《解放军文艺》是中共军方的宣传喉舌媒体之一,党文化浓度自然不在话下。
五、根正苗红
“根正苗红”,堪称是最容易辨识的党文化词语,言词中充满了共产党的政治斗争因素以及对共产党的“伟光正”宣传意味。
也因为“根正苗红”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与共产主义色彩,因此在海外的中文媒体较少使用。
六、开弓没有回头箭
“开弓没有回头箭”称不上成语,但却是中国人耳熟能详,且频繁出现在媒体与文艺作品的词语。
不过,该词亦非源自传统文化,而是来自小说《小城春秋》第30章:“告诉你,我吴七开弓没有回头箭,冤仇要结就结到底!”
《小城春秋》内容描述1930年共产党策动的“厦门劫狱”事件,内容以共产党为主角,将其进行英雄化的刻画,内容灌注了大量党文化宣传与共产党意识形态。因此,“开弓没有回头箭”一词自然也无法幸免。
七、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石激起千层浪”勘称是中国民众最耳熟能详的词语之一,在媒体与文艺作品里也频繁出现。然而,这个词语的来源却颇为吊诡。
首先,“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中华民国的传统辞典里,并无收录,并非源自传统历史文化。
其次,国内有人指称,该词语是来自对唐代诗人张若虚名作《春江花月夜》的评语:“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然而,该评语出于何人、何年代,却无从考据。
另外一种说法,是出自《国共和谈演义》第25回:“一石激起千层浪,惊动五洲四大洋。”该书作者任职中共军方,曾担任后勤某政治部主任,小说内容亦站在共产党基点上进行书写,自然受到党文化薰染。
此外,再从字面词意上看,一块石头落到海里竟然能激起千层浪花,这种违背常理的过度夸饰,不仅与共产党过去“亩产万斤”、“超英赶美”等宣传口号颇为相似,更与共产党的“假、大、空”特质若合符节。
综上所述,“一石激起千层浪”恐非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反而可能是近代中共统治时期出现的语汇。也因此,该词语过去并未在台湾的媒体界、教育界或文化界里出现,反而是在中共统治的社会底下广泛使用传播。
中共扭曲传统文化 变异语言 媒体用词必谨慎
以上案例,仅是冰山一角。在中共数十年统治底下,许多新创的字词语汇都被注入浓厚的党文化因素;同时,还有不少传统成语、词汇,被中共略加改动、抽梁换柱,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反而填入党文化因子。
更重要的是,还有许多传统词汇,虽然字面上并未遭受改动,但却在中共党政、传媒的反复念诵、昼夜书写下,被强行灌注党文化与政治斗争内涵,使得许多字词已经全面变质,骨子里充满党文化因素,诸如“和谐”、“同志”、“中国梦”、“正能量”、“斗争”等等。
故而,新闻媒体承载着文化传递与教育民众的功能,势必慎用遣词用字,尽量沿用传统地道的汉语词汇,避开近代中共所创、改编、覆诵之语汇,才能确保媒体传递出纯正的传统文化能量,而非被污染变异的党文化黑色能量。
──转自《大纪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李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