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和大雪的来临,代表着天气将越来越冷,所谓小雪小寒,大雪大寒,冷得牙齿打颤。由于气温的下降,人们的活动会变得越来越少,从而也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因此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更应该掌握一些养生技巧。
冬季常会出现中医所谓“体寒”的疾病,包括疲劳倦怠、精神耗弱、脑及心血管动脉硬化、慢性肾炎、腹泻腹痛、伤风感冒、气喘、手脚冰冷等疾病。
所以,在寒冷的冬天更应该掌握一些养生技巧,如注意保暖、早睡晚起等,并利用药膳食补和穴道按摩,给身体注入一些能量,就能秉持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让虚弱的身体强壮滋养起来。
寒冬养生技巧
1、小雪时节 心情宜保持平和
冬季万物生机减少,易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忧郁症患者可能会在这段时间情绪恶化。
中医推崇中庸之道,认为此时应保持情绪平静祥和,不陷入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中,以免影响心情又伤身体。古人常通过赏花、听古典音乐来抒解愁绪。
注意身体的保暖。(pixabay)
2、注意身体的保暖
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2度左右,平时可藉由电热毯、热水袋让身体保持温暖。穿上天然纤维(如羊绒、羊毛、丝绸或棉)制成的衣服,保暖腰部和下背部。另外,最好戴一条围巾,再穿一双厚底鞋。
传统养生学认为人们在冬季应该早睡晚起,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pixabay)
3、做到早睡晚起
传统养生学认为人们在冬季应该早睡晚起,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对健康有益。冬季早睡晚起可避免低温和冷空气对人体侵袭而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避免因为严寒刺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睡前用温水泡脚
睡前是泡脚最好的时候,每天泡脚10~15分钟,不仅可以加强血液循环,还能保护心脏、改善手脚冰冷。
5、按摩肾经穴道
按照中医四季养生的原则,冬季应以保养肾经为主。其中“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所谓原穴就是指生命的原动力。每天只要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身体的原力,保持温暖、藏精固气。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
“太溪穴”的位置在双足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按摩方式: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约30下。按揉时会有酸痛胀麻的感觉。
平日里坐在椅子上时,也可以将双脚抬离地面,左脚和右脚内侧轻轻敲击,共敲12次。
小雪后温热进补
小雪开始是冬令进补的好时机,中医养生讲究身体有形与无形物质的“气阴双补”。
1、多吃黑色食物
小雪、大雪时节,天气干冷,人体内寒气旺盛,在这个时节最需要补充一些充满能量的食物,黑色的食物就是最好的选择,包括黑木耳、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枣等,不仅可以补养肾气还可以润肺生津,还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2、党参枸杞粥
药材:党参15克,枸杞10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许。
做法:将党参、枸杞洗干净,与粳米用小火煮10分钟,加入冰糖和适量的水,熬煮成粥即成。
功效:补血健脾、填精益肾。
小雪后腌制腊肉是传统习俗。(Pixabay)
腌肉
许多人家会在此时开始腌制肉类和蔬菜,为寒冬做准备。传统的配方是把胡椒、八角、茴香、丁香、肉桂和盐等香料混合,涂抹在肉上,置入砂锅,然后放入冰箱中腌渍15天;随后,将腌渍的肉拿到寒冷通风的地方,挂晾3~7天;再用花生壳或柏树枝将肉烟熏,咸香的腌肉就制好了。
另外,小雪时节适合吃温热的食物。将腰豆、红豆、白豆、大豆或花生加上老姜,用砂锅慢火烹调,熬成豆汤,不但味道鲜美,也能使人身体变暖。
生姜和肉桂性质温热,煮成生姜肉桂茶饮用,有助于驱除体内的寒湿。不喜欢生姜茶的人,可用椰奶来代替。
适宜小雪的食物还包括香蕉、胡萝卜、柑橘、南瓜、香菇、松露、腰果、西红柿和核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