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臣李纲誓死守卫京城的故事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11月03日讯】两宋之交虽然是乱世,但是朝廷中武有“中兴四将”,文有“南宋四名臣”,也算是乱世出英雄了!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四名臣中的李纲,他一生坚持抗金,如果说皇帝坚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耻”也许就不会发生!

金人第一次南下攻宋,直逼都城开封时,宋廷处在一片惊恐的氛围中。掌管礼乐的李纲却理性分析宋金局势,大胆提出救国之策,就是让徽宗禅让帝位给太子,也就是拥立后来的宋钦宗。

哇,李纲一个臣子,居然要影响皇位的传承,难道是要把持朝政?他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了好友吴敏:“让太子作开封的长官,不就是让他留下来镇守京城吗?金兵这么猖獗,如果太子不登基,就没有足够的权威招揽天下豪杰。太子恭谦节俭的美德天下闻名,足以继承皇位,你身为言官,为什么不向皇帝建议呢?”

第二天,徽宗果然要召见李纲商议。为了表明心迹,李纲毅然划破手臂,以血为墨写成一道奏折,吐露心声:“太子监国,是平常的礼法。现在大敌入侵,生死存亡就在一瞬间,难道还要固守常礼吗?太子名分不正却掌握大权,怎么号召天下英雄呢?如果能让太子登基,让他为陛下保卫社稷,收拢将士誓死护国的忠心,这样天下才能保住啊!”

这封带血的奏折,让徽宗接受了禅让建议。太子,也就是宋钦宗即位后,李纲又怀着忧国忧民的忠心,劝谏皇帝要顺应天意和民心,消除边患、远离奸臣,重振宋朝国势。当有大臣提议向金国割地求和时,李纲义正词严地拒绝:“祖先的疆土,应该誓死守卫,即使是一尺一寸都不能割让给别人!”

第二年,宗翰率兵渡过黄河,来势汹汹,徽宗南逃,留守的钦宗同样畏惧金兵,被主和派大臣怂恿,也想弃城逃走。李纲据理力争:“今日之计,应该整顿兵马,稳定民心,等待援军到来。”他甚至哭泣着跪拜,以死请求钦宗留下抗金。君臣议政时,李纲还勇敢地向皇帝发誓:“如果让我领兵作战,我愿以死相报!”

于是,李纲全权负责开封的守卫重任,带领军民修城楼、造武器,在城墙的四面分别安置一万多的守兵,并且日夜练兵,毫不松懈。金兵攻城时,开封可说是固若金汤。李纲亲自督战,命勇士们用绳索从城墙上吊下去,奋力杀敌。这一仗,宋军战杀金兵头目十几人,士兵数千人!而金兵发现开封已有防备,徽宗也禅让帝位,立刻罢兵离去。

宋军虽然打了胜仗,宋金议和却在进行中。面对金人的贪婪要求,李纲坚决反对议和,并亲率将士和金人大战,利用神臂弩大破敌军。金人撤退时,他还派遣宋军像“澶渊之盟”一样监督他们回国,并伺机袭击。

李纲作为文官,却铁骨铮铮,能够克敌制胜,捍卫宋室尊严,他的忠义和勇气令人敬佩!但是他不幸遭到主和派大臣的排挤和诬陷,竟在危难关头被赶出朝廷,而开封也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不久,金兵再次攻宋,钦宗才想起倔强而忠诚的李纲,想起用他回京救国。谁知,李纲远在长沙,当他得到命令时,金兵早已冲破开封城门,俘获徽钦二帝以及宫人、财宝无数。这就是宋朝最大的悲剧“靖康之变”,也是北宋国运的终结。

《宋史》曾做出假设,如果李纲能够不受阻挠地坚持抗金事业,二帝何至于被掳,南宋又何至于偏安一方?看来重用君子、远离小人正是皇帝治国的千古不变的道理。

而李纲一生心系社稷和百姓的安危,即使屡遭贬谪,也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志。史书还说,每次宋金谈判时,金人一定要过问李纲、赵鼎等大臣是否安好,原来,李纲的忠烈义气连敌国都深深敬服,他的丹心日月可鉴。@*#

(参考资料:《宋史》)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