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之后,我小妹经常指责我小时候欺负她。其中一个罪行,是偷喝麦乳精事件。
麦乳精类似香港人说的阿华田,有点像是速溶咖啡,在70年代的中国大陆算是奢侈食品。一次父母不在,我说服小妹把她那份麦乳精和我的放在一个大碗中,用开水冲开之后,我用调羹(勺子)在碗中间划一条线,告诉她我们两人一人半碗。当时才6岁的小妹很快发现了问题。因为我用极快的速度进食,她那“半碗”麦乳精很快减少。后来在她“告诉妈妈”的威胁下,我被迫停止了这种欺骗行为。
去年我们聚会时她讲起这个故事,大家笑翻了天。但我忽然想到,这其实就是如今所谓全球化的一个写照。大国强国极尽全力快速发展,快速掠夺地球的资源,小国们只好上告联合国,订立各种各样的协议和条约,只是联合国这个“妈妈”却没有什么权威去执行,所以大家都设立分隔区,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贸易上,这个分隔区就是关税制度和非关税壁垒制度,前者增加外人进入的难度,后者则干脆用行政权力直接堵截。凡弱国,必然以这个方式进行自我保护,以免别人把自己的麦乳精都给抢走了。相反,强势国家则会高唱自由化赞歌,呼吁取消各类壁垒。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和美国都扮演过这个强国角色,共同自由市场、全球化这些概念,由此而发展出来。
中国却是一个例外。历史上中国即使再强大,也从未谋求过全球化或者类似全球化概念的自由市场共同体。相反,大部分时期,中国都会以中国本身的封闭市场来谋求政治利益。在明清两代,中国和周边小国的贸易在“朝贡体系”下进行,经贸上有利这些国家,中国只是获取天下共主的天子地位,那是皇帝一个人的荣耀,和老百姓没有太大关系。
最近20多年以来,中国从一个在经济贸易商的小角色,快速成为一个全球经济的主要玩家,依靠的正是分隔区的概念。不但实行很高的关税,而且还有全球少有的行政、法规等非关税壁垒。这种做法,在经济总规模小的时候尚可,一旦规模变大,甚至即将要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显然已经无法再继续。这就像是在麦乳精的碗中,不但做了区隔,而且还有一个单向的有利于自己的阀门。
中美贸易战争,本质上就是这个情况。美国并未要求特殊化,而是“公平”。美国人并不是要求中国人增加购买美国货,也不是要求中国减少输出美国产品,而是要求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美国产品可以在同样的条件下进入中国。考虑到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每年有四千亿美元,这个要求并非无理。
中国官方的辩解非常有趣,他们指责美国破坏了自由贸易秩序,却绝口不提中国加入WTO 16年以来一直拒绝兑现当初开放市场的承诺。他们指责美国人储蓄率太低,意思是指责美国人买了太多的中国产品?
在与美国对抗的时候,类似的无逻辑策略同样有趣。中国声称中国的反击将“以质对量”,于是不但提升关税,而且干脆下令禁止某些美国产品,又或者在地缘政治上采取行动,以进行政治外交威吓。问题在于,美国人难道没有“好质量”的反击工具吗?在双方这种“质”和“量”的较量下,中美的全面战略对抗,已经无可避免。
大约一年前,习近平在中共政治局会议上表示“中美合作是唯一出路”,他是针对中国国策而言的。这是一种冷静的考虑。但现在中美全面对抗正在全面展开,习近平已经做出“以牙还牙”的表述,显示“唯一出路”的冷静考虑,已经被中共制度本身的僵化和顽固所击垮。
未来中共的政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非逻辑、非理性结果。
──转自《大纪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