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备一把艾草 祛湿、调气血 能防病可养生

艾草也叫艾蒿,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有理气血、祛寒湿等功效。艾草可以用来入菜、驱蚊,也可入药、艾灸,既可养生又能治病。“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有一些地方家家收藏艾叶。

艾草属于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叶子羽状分裂,背面有白丝绒毛,秋季开花,头状花序小而多,排成狭长总状花丛。揉之有香气,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

艾草有很多种类,有一种是含有浓烈芬香气味的,古人常在门前挂这种艾草。古代民间认为,艾叶燃烧产生的烟有防病、避邪(瘟疫)的作用,现代研究也证明艾烟确实有防病、预防瘟疫的效果。艾烟对引起不同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种致病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还有一种艾草的气味比较温和,可以食用。《本草纲目》记载:春月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做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又以嫩艾做干饼子,用生姜煎服,止泻痢,及产后泻血,甚妙。因为艾叶有暖子宫与止血作用。

艾叶用于治病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作为内服药,艾叶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之功用。

艾草入菜,民间的几种吃法

一般在清明前后,用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定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部分地区会加上绿豆蓉)在台湾也有包咸的馅料,再将其蒸熟即可食用。

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广东梅州客家人最喜欢的做法是将老艾草晒干后使用。干艾草的用途有多种,其中可以塞进鸡肚子里,加一些姜片,放入锅中蒸熟,还可以用小沙袋装好,煲鸡汤,加入桂圆肉、枸杞、党参等。

艾草入药治病,用途十分广泛

艾叶在民间的应用也十分普遍。

譬如成年人一旦受风寒咳嗽,就可以用一簇艾草煎汤洗脚。用时把艾叶切九片,葱三、五根,煎汤温服,取汗,即可告愈。再如用艾叶烘干制成绒,与棉花混合,制成药枕,能防治妊娠及产后外感风寒头痛。

老人丹田气弱,儿童受寒而致腹痛泄泻,妇女痛经、经行不畅、小腹坠痛等,用熟艾(熟艾就是把晒干的艾草,揉捣成棉絮状的艾绒)制成围兜,兜其脐腹,效果显着。寒湿脚气,亦宜以此来入袜。

而且端午节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记载。

艾草最早的用途是“艾灸”

艾草的叶子,艾叶最早的用途是灸(也就是针灸的“灸”),医籍《灵枢经》、《五十二病方》就有艾条灸或艾熏的记录。东晋时期的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艾叶烟熏治疗的记载,而且还有“医家用灸百病”之说。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更有不少地方栽培种植,家家收藏艾叶。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灸能温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尤其对于身体虚弱的虚证、寒证,最有助益。

传统中医多用针法来治疗急性病,用灸法来治疗慢性病。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常用于因寒而引起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老年人常灸足三里可增加身体的免疫力。

艾叶功效的科学实证

研究发现艾灸疗法中,艾叶除了含挥发油以外,还含有鞣质、黄酮、微量元素及其它有机成分,其中艾叶油具有平喘、祛痰、镇咳、抗菌、抗过敏、镇静等多种药理活性。药理实验结果证实,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和抗凝血、增加免疫能力、解热镇静等作用,在临床上,艾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呼吸道疾病。

3种情况,不适合用艾灸

1. 凡实证、热证、阴虚内热者禁灸。

2. 传染病一般不宜用灸法。

3. 孕妇、高热、急性炎症(肠痈、急腹症)、大饥、大饱、醉酒、大惊、精神病禁灸。凡是属热证为病者禁用(灸火则气下行) 。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