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政:创新型社会是内在还是外在动力驱动的结果?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12月01日讯】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的许成钢教授在大会报告中讲到,发明创新主要是兴趣、爱好这些内在性动力的驱动。我给他提的问题是我们经济学者研究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是从制度、规则的激励和约束等外在动力角度鼓励各要素所有者实现要素的最有价值用途,比如,如果环境鼓励发明、创新,发明成果可能就是发明者自己人力资本最有利使用的结果。许成钢教授为什么和自己的经济学职业思维习惯完全相反,得出创新发明是兴趣、爱好等内在动力驱动的结果?

许成钢教授首先认为这是个好问题,通过解释,认为至少重大的发明创造是内在动力,而不是外在动力驱动的结果。也就是在回答我的问题时,他部分修改了自己报告的结论。

笔者认为一个创新性社会的形成主要是兴趣、爱好等内在动力驱动,还是由鼓励创新的社会规则等外在动力驱动的结果,是需要仔细研究的。

在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那么多的专家、教授、科学家含恨自杀或他杀,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份子是臭老九、政治挂帅的外部环境下,请问有多人还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等内在驱动去搞创新?连生存都困难,还有何可能谈及兴趣、爱好?

即使是现阶段的我国,至少在政府、军队系统、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一些社团组织的每一个单位均存在世界上绝大数国家对应机构均不存在的一群数量不少的专职党务人员。同样的机构,别人没有这群专职党务人员存在,可以运行得很好,我们有这群专职党务人员,而且这群专职党务人员还要领导这个机构的所有员工和事务,为什么却没有别人运行得好?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几个弹丸之地的港澳台每所高校均无公款供养的任何政党专职党务人员,它们却有很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可是我们中国大陆每所大学都有别人不需要的几百上千的专职党务人员,按理应该有超级一流大学才对。多了这么多人,不比别人做得更好,反而还是更差,难道这群人在中国每所大学起的是反作用?如果真的在起反作用,却还决定机构其他人的命运,在机构里面被视为最重要的人群,请问这是不是典型的逆向选择?在一个逆向选择盛行的外在环境,创新和发明的价值真的那么被社会看重?个人的兴趣真的那么重要?

当然,如果解决了创新的外在驱动问题后,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发明创新。这时个人的爱好、兴趣等内在动力就成为了发明创造的根本所在。许成钢教授所处的环境解决了外在动力问题,因此他更看重内在动力。由此看来,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下,同一问题解决之道是不同的。

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陈汉)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