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邓小平妻兄服毒自尽 两连襟被迫害死

宣威火腿,是云南著名的地方特产之一,因其品质优良,足以代表云南火腿,所以常称“云腿”。宣威镇有一户浦姓书香人家,出了个叫浦在廷的人,他不仅是宣威火腿罐头的创始人、当地有名的实业家、北伐军少将,而且他的一个女儿浦琼英还嫁给了邓小平,浦琼英即是卓琳。可叹的是,接替他事业的长子浦承统却在中共统治下服毒自尽。

实业家和北伐少将浦在廷

邓小平的岳父浦在廷1871年出生,在四个兄弟中排行老二,其父亲浦春澜是清朝光绪年间的贡生,在当地开书馆为生。不愿意像其他兄弟那样走科举之路的浦在廷背着父亲,先是参加马帮走南闯北,其后有了自己的马帮,在省内外做生意,逐渐成为了有名的商人,并担任了宣威商会会长。

马帮是一个艰辛的职业。不仅要穿越东南亚苍莽森林的万里险道,而且面对的是土匪强盗、毒蛇猛兽和瘟疫疾病。每一趟出征都险象环生。这无疑也锻炼了浦在廷的意志和勇气。

据《陕西党史》2006年第1期的介绍卓琳背景的文章,浦在廷在当地积德行善。据史志记载,1902年,他同名绅张守一等人筹资在宣威修了著名的石龙桥;1906年,他又与人捐资修了大屯桥;192O年,他与人捐资修建了保安桥。连续几年,他还与名绅徐东源等发动捐资,修成了城内西、北两街,上下堡大街和西门横街。浦公为大家修桥铺路的事在宣威城几乎家喻户晓,也让他的威望与日俱增。

1920年,浦在廷成立了云南“宣威宣和火腿股份有限公司”,自己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公司引进了云南工商史上最早的罐头生产线,生产火腿、水果罐头,扩大了宣威火腿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据说,宣威火腿罐头上市后,深得东南亚和国内客户的欢迎。它不仅运输、保存和食用方便,那用洋铁皮制成的罐装外形也深得大家喜爱。从此,宣威火腿罐头与浦在廷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1915年,蔡锷等发起护国运动经过宣威时,浦在廷亲自为护国军筹集粮款,并自己捐资捐粮支持护国军北上,他如同处理自己的生意一样,勤政廉明、一丝不苟,深得军队和百姓信赖。两年后,他又随滇军参加了护法战争,进入广东后,又出资支持创办黄埔军校。

因参加北伐有功,浦在廷被孙中山委任为全国总商会副会长、广东烟酒公卖局局长兼滇军第二军军需处处长、赠五等嘉禾勋章、授少将军衔,孙中山亲笔题书的“少将第”、“戮力同心”就悬挂在其家中。其后,他又升任军需总局局长。

1924年,浦在廷的人生发生了转折。因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的广东政府决定东征讨陈。在此过程中,担任东路军的滇军杨希闵按兵不动,并于1925年4月占领广州。当时,负责军需工作的浦在廷对其有违孙中山意愿的背叛行为极为不满,杨希闵觉察后,马上逮捕了浦在廷,将其关押起来,其在广州公司的财产也被查抄。

在其被营救出来后,浦在廷决定回乡。1925年回到宣威后,浦在廷继续从事火腿罐头生意,并积极捐款修建桥梁,参与和负责修建街道和修建滇黔公路,救济灾民等,曾被当地人称为“救世仙翁”。

晚年浦在廷在主持修撰的《宣威浦氏家谱》中,倡导同族的人要光大美德,做到“三要四务”:“族之要有三:曰尊尊;曰老老;曰贤贤。有四务:曰矜幼羽;曰恤孤寡;曰周害急;曰解忿争。”他的仁爱、敬老、修德和济弱扶贫、勤俭持家、善待他人的行为准则,正是现代中国人所欠缺的。

1950年浦在廷病逝,终年80岁。

浦家子女状况

浦在廷的妻子雷氏,是一个勤劳、宽厚之人,她不仅严于教子,恪守妇道,而且她是全部家族女性的主心骨,谁有困难都找她,她见谁有困难就会帮着出主意,或贴钱送物,大家族中的人都对她尊敬有加。雷氏在家中威望很高。浦在廷曾问她:“为什么孩子们都那么喜欢你,都不喜欢我?他们和你在一起那么活泼,见我为什么就不说话了?”这大概是雷氏身教与言传结合的结果。

二人感情很好,共生育有七个孩子,三男四女,卓琳是其最小的女儿。长子浦承统从小跟随父亲经商,耳濡目染,成为父亲办厂和打理商号的得力助手。介绍卓琳的一文称,早在兴办宣和公司时,浦承统就是其中一员,利用宣和公司剩余机器创办大有恒公司,他是骨干;浦在廷在广州时,他随父经商。而在广州遇险之后,他率母亲和妹妹平安回滇,一直支撑着浦家在云南的最后一处商号。

次子浦承纲,被浦在廷送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毕业之后参加了北伐,还担任了连长之职。在浦在廷广州遇险后,浦承纲也心灰意冷,脱离军队回到家中,随父亲和兄弟经营产业。

浦承绪是浦家最小的儿子。浦在廷将其送到日本留学。没想到的是,1928年,浦承绪在日本加入了中共,并开始从事地下工作。

浦在廷的四个女儿,大女儿浦承静,早年曾嫁给一位云南讲武堂的军人,起初生活还好,后因婆媳关系紧张以及丈夫纳妾,后半生过着凄惨的生活。后三个女儿浦黛英、浦石英、浦琼英在昆明读书时,受一名教师和浦承绪的影响,参与了中共发起的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浦琼英考入北大。其后三姐妹借口去北平读书,在那里都参加了中共。

浦家子女们的结局

据浦承统的女儿浦婵珠撰写的《童年的回忆》一书,1936年左右,因浦在廷上了年纪,遂将家产分成三份给三个儿子,由他们各自经营管理。浦承统和浦承緖各分得一套生产火腿罐头的机器设备,浦承刚分得两座煤炭山。浦承刚和浦承緖将自己所分得的家产都托大哥代管。

在三个妹妹的要求下,浦承统答应了供她们在北平读书的要求,但要她们保证不参加任何组织。表面答应的妹妹们还是违背了承诺,在北平加入了中共,并去了延安。

受所谓“进步思想”影响,浦黛英到延安后改名为浦代英,因为那个“黛”字总是使人想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后来嫁给了曾任东北工业部副部长的乐少华。乐少华在“三反”运动中受到批判,1952年在寓所开枪自杀身亡。

据浦代英写的《无悔的岁月》一书中回忆,当她听到乐少华出事的消息后,脑袋“嗡”的响了一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她看到“用白布单掩盖着的躯体”时,才意识到乐少华真的死了。乐少华死后被开除了党籍。

两年后,当时主导东北“三反五反”运动的东北政府主席高岗也自杀死亡;死后也被开除党籍,而揭发高岗“反党”阴谋的正是邓小平。

乐少华的死使其毕业于哈军工的长子乐黎男患上抑郁症,住进了精神病院,最后于1966年10月在昆明溺亡,时年27岁。

至于浦石英到延安后改名雷迅,意思是自己性子慢,希望以后能行动快捷一点,后来嫁给了曾任甘肃省副省长的赵文献。文革中赵文献被迫害致死。

再说浦琼英,因从事公安工作,改名为卓琳。1939年嫁给邓小平。随着邓小平的起落,卓琳的人生也一再逆转。其大儿子邓朴方文革“自杀”导致高位截瘫。

而继承了父业的浦承统,在中共建政初期,因家中有些地产,被划为地主而关押,不久在宣威第一看守所服毒自尽。

结语

浦在廷一家的遭遇再次说明了在中共的统治下,无论是投奔中共者,还是远离中共,想要本分生活的人,都无法逃脱被迫害的命运。这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吗?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明湘)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