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泄天机: 金沙滩双龙会 杨家七子去六子回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11月08日讯】北宋杨家将的故事,千古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北宋初年,辽宋对垒,辽王在幽州摆下鸿门宴,邀宋王赴“双龙会”,欲灭宋室君臣。据说出征之前,智聪禅师曾泄漏天机,提醒抗辽名将杨继业此战惨烈,七子去六子回。

《正见网》刊登《抗辽保宋的杨延昭》一文写道,智聪禅师对杨家以天下为已任,深为感动,不忍杨家遭受灭顶之灾,却又不能道破天机,便劝杨继业解甲归田。

但杨老令公叹道:“我并非贪功好战之人,只因辽兵屡犯边疆,不单我大宋子民,就是辽国百姓也是深受其害。我唯有以战止战,逼迫辽国退兵,为天下百姓谋福祉。若宋辽两国平息干戈,友好往来,我定解甲归隐,不问功名利禄。”

智聪禅师听罢叹道:“我有一言,留给将军——金沙滩双龙会,七子去六子回。”老令公请智聪禅师解说,禅师却摇头不答。

在之后的双龙会上,辽王欲加害宋王,被杨继业识破,杨大郎用袖箭射死辽王,辽臣见状,即命四下伏兵包围了赴宴的宋室全部文臣武将。

杨继业为确保宋王安全撤离,让大郎假扮皇帝赵光义,命二郎延安、三郎延定、四郎延辉、五郎延德、八郎延顺等随行保护,自己带六郎延昭、七郎延嗣等,保驾宋君突围。

杨家将虽然个个英勇,但难敌辽军如潮水汹涌,终于抵挡不住,金沙滩一役,大郎、二郎、三郎惨烈战死,四郎重伤不知所踪,后被辽军俘虏。

再说六郎在前开路,杨令公和七郎断后,父子三人拼力征战,终于使宋王突出重围,安全返回宋营。六郎回头一看,却不见父亲和七弟,六郎将宋王妥善安置后,掉转马头,杀进重围寻找父亲和七弟,结果三人都遭围困,辽军潮水般涌向金沙滩和两狼山。

七郎奉父命到雁门关搬救兵,潘仁美公报私仇,以七郎临阵脱逃为由,将七郎绑于一株老松树下,命军士乱箭射死。同时七郎身后的老松树也因射穿洞窟而死。据说,这株老松树是棵“树王”,“树王”一死,这一带绿树便落叶纷纷,相继死去,最后变成一片荒漠。

由于救兵不至,杨继业兵困两狼山,血溅李陵碑,为宋室江山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金沙滩之战后,杨家七子,只有六郎杨延昭返回,应了智聪禅师的告诫。之后,杨延昭忍受失去亲人的剧痛,继续肩负起保护宋朝百姓的重任。

据《宋史》记载,杨延昭是北宋抗辽名将杨继业的长子。为何他被称作“杨六郎”呢?原来,古人称天狼星为六郎星,并认定其是将星,而杨延昭“智勇善战”,威震辽国,因此被辽国人看成是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

《宋史》记载,杨延昭小时候沉默寡言,儿时,常作行军列阵的游戏,他的父亲杨继业说:“此儿像我。”每次出征,必定让他跟从。

杨延昭不仅有勇有智,更是品德高尚,他关心体恤士兵,所得到的赏赐全部犒劳部下,他生活简朴,与士卒同甘共苦,遇敌必身先士卒,打了胜仗,必将功劳归于部下,故士兵都极乐于服从他。

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契丹萧太后率辽军大举南下,很快攻到了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杨延昭正在遂城镇守。当时辽军士气如虹,而遂城中的守军不满三千人,援兵又迟迟不来,宋军岌岌可危。

杨延昭从容不迫,发动城中居民、壮丁轮流守城,披甲执械,日夜固守。辽军一直无法攻破。

辽军后调来攻城塔配合攻城。攻城塔下面是一个巨大的四轮底座,用人力推动前进。上部是一座高大的塔楼,塔楼里面是多层盘旋而上的云梯,外面由厚木板掩护,顶端前部是一个可以开合的吊桥门,当接近城墙后放下吊桥门,士兵可以直接从塔内冲出,蹬城作战,避免了以往云梯伤亡大的缺点。

危急时刻,杨延昭身披铠甲手持宝剑亲自上城指挥作战。同时,组织城中百姓中的壮丁,被甲执械,登城协助守军防守。在杨延昭无畏精神的感召下,遂城军民士气大振。他们用绳索拴上巨石去撞毁辽军的攻城塔、发射密集的火箭焚毁辽军的攻城塔。辽军再次受挫。

面对坚城,久攻不下的辽军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重型抛石炮和重型车弩炮。九月底,辽军开始以数百尊重型抛石炮和重型车弩炮昼夜不停地炮击遂城城墙。辽军的猛烈炮击一直持续到十月初。已经经历多次袭击的遂城城墙有多处出现巨大裂痕,随时有崩塌的可能。辽军预定将在十月底发起总攻。遂城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当时正值初冬,天气还并不寒冷,不料一日气温骤降,有如天助。杨延昭于是命城中军民大量提水往城墙猛浇,一夜之间城墙变成了既坚固又光滑的“铁城”。辽军面对这样一座很容易被“修复”却无法攀爬的城池,无计可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冰守遂城”。

由于遂城未能攻破,断绝了辽军的粮道,辽军的攻势大打折扣。在辽军主力撤离,遂城脱险后,杨延昭又联络梁门的魏能与保州的杨嗣,三方抓住时机,果断发兵出城,从背后与正面同时夹击辽军。辽军大败,溃退数百里,死伤惨重。

经此一役,杨延昭威震边关,人们都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召见了他并询问应边对策,还称赞他“智勇善战,治兵护塞有父风”。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皇帝与萧太后再次率三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南下,杨延昭率兵于保州城下大败辽军,之后深入幽州,迫使幽州辽军不敢出战,辽军见杨延昭之勇更胜其父,便不敢与之争锋,辽军主力因此被限制于河北之地。

辽军久战无法得胜,便采议和策略,杨延昭当时上书建议出战收复幽、易数州,把辽军逐出燕云。但宋真宗根本没有挫败辽军的信心,未采纳杨延昭的建议,反而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杨延昭因功升任莫州防御使,之后为高阳关路副都部属,于高阳关、瓦乔关、益津关三关驻守长达九年。

杨延昭前后戍守边境二十多年,在河北边境建立了两千多公里的边防要塞,使得宋朝的边境固若金汤。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初七,这个威震辽邦的将星,满怀不能收复国土的忧忿心情在边疆要塞去世,卒年57岁。

杨延昭去世时,皇帝叹息哀悼,派宫中使者护送他的棺柩回乡,百姓们见了灵柩没有不流泪的,就连敌方辽国人也举哀致敬。

之后人们在雁门关上建起了高达五十七尺的杨延昭立身玉像,似乎诉说着杨延昭五十七年的戎马历史,威风凛凛。清朝诗人潘祖荫有诗云:“拒马河边古战场,土花埋没绿沉枪。至今村鼓盲词里,威镇三关说六郎。”杨氏一门悲壮的抗辽故事,历代流传,至今不衰。

(责任编辑:唐颖)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