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10月08日讯】寒露,是中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天的第五个节气,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2017年的寒露交于10月8日10时22分。
中国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古时人们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象征,此时气温下降,地面的露水因之快要凝结成霜了,此后寒意愈盛。
中国古代把寒露分为三候,初候鸿雁来宾,寒露之日,鸿雁列队南迁,此时是最后一批。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鸟雀感知阴阳变化,寒风严肃,入大海化为蛤蛎,飞物化为潜物。
三候菊有黄华,《礼记》中说“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草木皆因阳气开花,而菊花因阴气开花,独盛于秋。
寒露节气到,气温下降,地面的露水因之快要凝结成霜了,此后寒意愈盛。(网络图片)
古代文人用诗歌记录下寒露季的物候与悲秋的情绪。唐代诗人白居易《池上》诗中有句:“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宋朝词人柳永写道:“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清代小说《红楼梦》里,主人公面对草木摇落,人去楼空,倍觉凄凉,信口吟出:“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人们把露作为天气变冷的象征,寒露过后,寒意愈盛。(网络图片)
寒露习俗–登高聚阳气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源于汉代,原为辟邪。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当时有名费长房者,颇擅仙术,能知人间祸福。一日,他对其弟子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全家有难,但如能给每人做一红布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去登高,并在山间饮菊花酒,即可幸免于难。桓景照办,果真九日晚间,全家从山上回来后,见家中鸡、犬、牛、羊俱已暴死。事后,费长房告知,此乃家畜代为受祸。
秋天外界的阳气已经衰弱了,但高山上则不同。古人认为,“山为阳泽为阴,高为阳低为阴”,高山上是极阳重合的地方,所以秋天登高可以聚敛阳气。以现代西医角度看来,登高还可以增加肺活量,预防冬天的感冒。
寒露习俗:赏菊饮酒
寒露时节,时近重阳,人们有饮“菊花酒”的习俗,登高山、赏菊花,成了这个节令的雅事。
古书记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其味清凉甜美。
菊花酒古称“长寿酒”,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有诗曰“菊花酿酒可延年,两鬓丝丝绕鹤发”,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也说过,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寒露习俗:吃花糕“步步升高”
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有此节吃“花糕”的习俗,寓意“步步高升”。
寒露习俗:北京人斗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蟋蟀儿的高潮期。蟋蟀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蟋蟀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诗经.七月》中说的“九月授衣”就是这个意思。
天津杨柳青年画《红楼梦藕香榭吃螃蟹》(公有领域)
除此之外,老南京人还有寒露节气蒸螃蟹的习惯。俗话说“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寒露节时,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时机。
养生保健:施寒露灸
寒露到了,气候由热转寒,正是热冷交替的季节。自然界中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讲究秋天收敛阳气,潜藏于体内,到了冬天可以抵御寒气。因此中医有在寒露节气前后施以“寒露灸”的保健方法,收敛阳气,使阴精潜藏于体内,防御慢性病的复发。
秋天阳气减弱,寒露时节通过艾灸神阙穴可将阳气坚固在体内,藏阳御寒,为体所用。
寒露养生—暖足
有谚语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里面最早出现“寒”的节气,此时进入深秋阶段,气候由热转寒,而且阴气大盛,万物随着寒气增长逐渐萧落。体质偏寒者注意保暖,同时慎防寒从足生。因为两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比较少,加上脚部脂肪层比较薄,所以容易感受寒冷刺激。倘若脚部受凉,特别容易使上呼吸道粘膜毛细血管收缩,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
寒露养生—平补润燥
寒露饮食仍遵循秋季平补的原则,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而且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
农谚说:“白露打核桃,寒露下葡萄”,寒露前后是葡萄收获的季节,常食葡萄对神经衰弱、疲劳过度大有裨益。
同时,宜适当多食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不适宜过多食用熏烤、燥热的食物。
(记者李倩倩综合报导/责任编辑:王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