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不再是“香饽饽” 超4成月薪低于6千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08月17日讯】“海归”的光环正在褪去,陷入就业难和薪资低的尴尬境地。据《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40%以上海归的税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人民币,下同。)

中共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7届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而海归总数截至2016年底,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预计增量。

中国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在北京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则显示,近九成海归可在半年内找到第一份工作,IT、通信、电子、网际网路行业超越金融业成为就职人数最多的行业。不过,40%以上海归的税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

调查显示,七成海归认为工资远低于期望,认为高于期望的海归仅为1%。在职级分布中,59.7%海归就业于普通岗位,而就职于基层管理者的占比21.4%,中层管理者占比12.5%,高层管理者占比4.6%。

《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海归认为自己“学非所用”。

另外,部分回国留学人员薪资水平达不到期望值,约50%的硕士生、67%的本科生以及约78%的专科生薪资在5000元以下。海归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水平整体偏低,“满意”及“非常满意”的仅为33.2%。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海外,找工作已经成为留学生必须面对的头号难题。海外就业市场饱和早已成为普遍问题,留学生更是因为其外籍身份受到种种限制。可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大家都说的“国内机会多”也不能让找工作变得更容易。

中国留学生回国找工作也“拼爹”

6月份,总部位于伦敦的全球高等教育中心,发布“国际和跨国高等教育学习:中国学生的职业发展研究”报告,发现大多数来自比较优越的家庭环境的留学生,在回国找工作时有优势。

该研究在2016年12月到2017年1月之间展开调查,共收回423份问卷,包括106人在英国大学获得硕士学位、80人毕业于中英大学联合培养的本科,以及237人先在中国读本科,随后进入海外合作大学攻读硕士的学生(称为跨国高等教育,TNHE)。

这些受访者都是近10年内毕业的学生,其中7成集中在最近5年内毕业。其中女生56%,男生44%。

在这个研究中,有一位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受访者也这么说:与男朋友一起留学回国后,去了男朋友所在地。她表示,男朋友父母或亲戚帮她找到一分体面的工作很合理。而“体面”的意思是社会地位较高(比如国企)、工作量不大的工作。

《中国青年报》去年发表一篇题为“海归变海带都在等什么,留学一年月薪缩水7千元”的报导,里面讲到一个案例。

家境优渥的王雅珊,留学回来一直没找工作,先是在家筹备了一年自己的婚礼和新房装修,随后在家人的帮助下跟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个广告公司当老板,结果业务量太少,不到一年便关闭。

最终,她在家人安排下也进入一家外企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她坦言,几年前决定出国留学,就是为了逃避找工作。从小被父母捧在手心长大,她的目标很现实:“不想活得太累,轻轻松松干一份体面的工作,相夫教子,衣食无忧。”

多亏家人的社会关系,让许多来自于高收入家庭的中国留学生更有可能在毕业后找到工作。这是该研究发现的最重要结论之一。

研究报告说,来自于这些家庭的年轻人能够抓住接受海外或者跨国高等教育的机会,且大多数人通过家庭的关系网获得了第一份工作。

有超过四成的受访者家庭,父母都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教育学位。在中国父母拥有良好教育,意味着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好。这也能部分解释为何这些家庭能负担更高的海外学费以及支付孩子海外留学期间的生活成本。

一位来自安徽的受访者,表示“我父亲是大学毕业,他有很好的职业发展前途,收入也不错”。

家庭背景效应不仅影响受访人在海外就读,同样对他们毕业后找工作起了很大作用。有约30%的受访者通过他们的父母或亲戚找到第一份工作。

不过,该研究还表明,海外高等教育的机会,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在现有背景下的海外受教育输出、可能会延续更多的社会不平等。

对家庭背景较差、经济条件较弱的家庭,或许无法提供相同的社会关系,也就难以争取到与这些留学生相同的工作机会。

研究报告说,“我们必须认识到,无力支付留学费用的学生和家庭将会在求职和就业方面遇到更大的困难。”

“实力不够强,关系也不够硬,所以只能等。”这是部分海外归国留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的真实心态。“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不想随随便便就业,浪费几十万元学费开销和几年精力,等待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记者文馨报导/责任编辑:赵云)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