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篡位设迷局,手足再血洗
天人合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人们热议的天人合一,都是如何适应生存环境,是地人合一。真正的天人合一,是人与天象的合一。前面一次次展现了天象与人间的精妙对应,大家能看到:天象是还原历史、展现未来的时空之门。
967年“五星连珠、盛世血路”天象,展现了宋太祖盛大功德延寿9年,却血腥被害的历史。宋太宗篡位之后,立即制造假象,封堵众人之口,皇位坐稳之后,就开始手足相残,制造了更多的血案。
(接前文 逆天而为痛悔迟23:“亲王尹京”造假象,诱骗千载今曝光 (点击这里) )
1. 大封大赏,制造假象
赵光义篡位的第7天,也就是太祖去世“头七”的那天,封弟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中书令、齐王,制造了前文讲述过的“亲王尹京相当于皇储”的假象,以影射没有即位凭证的凭证,同时封太祖仅有的两个儿子, 27岁的赵德昭为永兴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成了国家的第二副手; 18岁的赵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他们和太祖仅剩的3个女儿依旧称皇子皇女,待遇不变。又大封支持者,以利禄让大家感恩,以获得众人的承认。
2. 当年改元,心虚尽显
赵光义篡位自立于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一日,当时他是沿用他哥哥太祖的开宝年号,按常规都是这样,表示对前任皇帝的尊重和国脉的延续,次年元旦再改新年号。可是在十二月二十二日,赵光义下旨废弃开宝九年的年号,改元为太平兴国元年。前面说过,此时离除夕过年只有7天,为什么这么迫不及待?
心虚!迫不及待地制造既定事实,埋葬人们对太祖的记忆——我已经登基多年了,天下早已经是我纪元的天下了。
在这之前,极少有这样的,即位当年改元,是对前任皇帝的大不敬。唐肃宗李亨登基也是当年改元,因为也是非法即位。李亨作为太子,在安史之乱中和父皇唐玄宗逃难的途中,在玄宗逃往蜀地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手下人拥立为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在当年的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改元至德。这同样是非法登基,心虚,急于抹掉唐玄宗的影响。唐肃宗对玄宗后来也是不尊敬,软禁起来,孤零终老。
宋太宗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同样昭示了他非法登基、做贼心虚。
3. 三年杀赵德昭,鼓吹自杀露元凶
赵光义登基三年后,太平兴国四年,亲率大军攻灭了已经被太祖打残了的北汉。而后一意孤行,要乘胜收复被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结果在高粱河一战(今北京西直门外)惨败。
《宋史》记载:败军无主,三军以为太宗死于乱军之中,有人商议立太祖的大儿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帝,没想到一辆驴车拉回了腿上中箭的太宗。赵光义对拥立之事极为愤怒。败退回京后,赵德昭为兵将请赏,太宗怒骂:“等你登基了再赏吧!”德昭吓坏了,退下来就自杀了。太宗听到后跑到德昭宅邸大哭道:“傻侄儿,你怎会至于这样啊!”[1]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又进一步给太宗洗白,结果再次弄巧成拙,暴露了太宗是真凶!司马光补充上述史料说:“德昭回到自己的王府,向左右要刀,左右推脱说王府禁中没刀。于是德昭进了茶果间,把门抵住,找了把水果刀自杀了。太宗听到后惊悔,跑去抱着德昭的尸体大哭:“傻侄儿,你何至于此啊!”[2]
这同样是精心编造的谎言。德昭那时已经29岁了,有5个儿子了,在基层为官历练多年,办事沉稳,《宋史》说他“喜怒不形于色”,那是定力非常强的,不是这么没头脑的愣小子。哪能死前不安排后事?自杀不先立遗嘱?不看妻儿家小一眼,就自杀?而且,为什么找水果刀自杀?德昭是武官,带过兵,家里能没有随身带的刀剑?所以司马光的“辩白史料”,全然不合情理的,明显是编造。
正史的记载重点在宋太宗的大哭,为什么这么急于表白开脱?凶手做贼心虚,才急于伪造自己无辜。何况又是一个假自杀,真谋杀的事件。急于认定自杀,急于给自己开脱,这是凶手典型的心理特征。
4. 五年杀赵德芳,急于表白见真容
赵德芳是评书演义中赫赫有名的八贤王,手持叔叔宋太宗赐给的金锏,“上打君王不正,下打文武不忠”,在仁宗一朝以皇叔身份演义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那不过是后人善良的想像,真实的赵德芳,在赵光义登基的5年后,23岁就莫名其妙地死了。
德昭死后的第二年,史载:太平兴国六年(981年),23岁的赵德芳在睡觉中得病、死去[3]!
国家举足轻重的皇子,病死得说个原因吧?可是宋朝史料巧妙的说“睡觉中得病”,当然不知道得的啥病了,死无对证,也就没法追究了——这还是根据宋太宗、宋真宗两朝皇帝修改6次的国史记载整理成文的,说得过去么?
赵德芳的睡觉死,和宋太祖的睡觉死、吴越王钱俶的睡觉死,太一致了吧?都是没有任何死亡征兆,太祖时年50岁,之前有点小病,但是健康无大碍,思维不乱,还能正常在隆冬招弟弟喝酒谈事;而钱俶也是前一天喝酒做寿一切如常,连小病都没有,但是钱俶当时已经60岁了;而赵德芳是虚岁23岁的小伙子,无病无恙(有病一定会记载,把难圆的谎说圆),可是只能在正史中写下“睡觉得病死”这样毫无征兆的奇谈,这只能说明——实在没法说圆,因为这是伪史!
再看这伪史重点记载的什么:太宗如何去哭祭、罢朝五日、追封。记载的是为太宗表白。
学过破案,或者懂犯罪心理学的,由这点蛛丝马迹就能锁定凶手是太宗了。为什么?因为无辜的人问心无愧,不急于表白,只有凶手做贼心虚,急于掩盖,急于表现自己和凶案无关,这恰恰暴露了真相。我们常常在破案影片中看到这样的情节:在不经意地问嫌疑人问题时,嫌疑人第一反应就是矢口否认,说“当时我不在那里(不在场)”,或者“那事跟我没关系”,而提问者马上说:“我还没说呢,你怎么知道那事的?”这样一下就把罪犯锁定了,因为对方暴露出了典型的犯罪心理。
我们看宋太宗亲自把持修改的所有官方史料,都是在急于给自己辩白,都是站在罪犯的角度在掩盖、销毁证据,都是在把众人的视线引入歧途。一副“你可以怀疑我,但是你们没有证据”的“胜利者”姿态,但是这恰恰是得势罪犯的典型心理特征,这本身就是证据。
5. 六年贬赵廷美,斩尽隐患保皇位
又过了一年,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五月,貌似处于皇储地位的太宗三弟赵廷美,被人诬告谋反,被一贬再贬。984年抑郁而死,年仅38岁。
这样,赵光义篡位之初,设立的貌似传位给弟弟赵廷美的假象,在他坐稳皇位之后,亲手撕破了。连下毒手,杀尽了哥哥仅留下的两个儿子,又贬死了弟弟。把皇位牢牢保在了自家之中,但随即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长子疯、次子死。
6. 一死一疯,二子元凶指太宗
前面讲过太宗钟爱的次子赵元僖被小妾误毒而死,毒酒的根源却在宋太宗。其实太宗最爱的儿子本是长子赵元佐。《宋史》记载赵光义对长子从小就大力培养,后来封为卫王,进入中书省权力核心,又入住只有太子才能进驻的东宫,再进封为更大、更尊贵的楚王,显然成了“准太子”。在赵廷美被太宗陷害、一贬再贬的时候,只有赵元佐挺身而出,为叔叔申冤,极力营救。但是赵廷美一死,赵元佐就发疯了,《宋史》特别强调了元佐申救叔叔、叔叔之死和元佐发疯的因果关系[4]。
很多学者认为元佐是被宋太宗逼疯或者吓疯的,如果是这样,赵光义的面目就太狰狞了。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元佐是装疯,是不愿意承接父亲手中那个血腥的皇权。如果是后者,说明“知父莫如子”,元佐不愿意做黑心皇帝,他要逃离父亲狠毒的报复。前面我们说过,太宗的狠毒可是少有的,对最疼爱的二儿子、接班人元僖,死了都不放过,死了还要狠整一把而后快。这样的狠毒,元佐早就看到了,所以装疯避害。
大家知道,精神病有遗传性,而赵元佐的祖辈和众多子孙中都没有疯病。而且太宗死后,元佐也就渐渐恢复正常了。这些似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元佐装疯。
抛开歧义的争论,不管元佐是真疯还是装疯,都一致地指向了太宗的血腥真容。
7. 不给皇嫂发丧,报复心理颠狂
太祖去世19年后,太祖的正宫皇后宋氏去世,太宗竟然不为皇嫂发丧,也不让群臣临丧,更不与太祖合葬,灵位也不进太祖庙,没有葬礼,草草埋了了事。像埋一条狗一样,不让人祭奠。完全不合国礼、情理、人伦。翰林学士王禹偁私下对宾客抱怨:“皇后曾经母仪天下,当遵旧礼”[5],竟被太宗杀一儆百,以讪谤罪被贬滁州,可见当时朝廷,已经没有人敢公开说句公道话了,都被太宗的白色恐怖吓住了。
如此无礼,在当朝和后世都难逃非议,连根据太宗篡改后的史料修成、为太宗歌功颂德的《宋史》,对此都没有粉饰[6]!
太宗为何如此?这太不正常。这是极端的报复,对恨入骨髓的人才这样。太宗对皇嫂哪来的刻骨仇恨?为什么要这么报复?
前面在第二十章《弑兄篡位千古谜,正本清源释群疑》中讲过司马光说宋氏在太祖驾崩后,本是急传18岁的赵德芳来即位的,骤然见到赵光义来“和平逼宫”,吓得语无伦次,当即承认了他的帝位、求母子活命。也就是说,皇嫂是第一个承认赵光义帝位的人,对他也是有恩的,赵光义当时还哭着说:“不要担心,共保福贵”,一度化干戈为玉帛。再从赵光义篡改后的史料来看,他和皇嫂并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冲突,他不可能对皇嫂凶狠歹毒,死了还要下死手,也就是他一定和皇嫂反目了,只是他全面掩盖了历史真相。
宋氏17岁的时候,嫁给42岁的宋太祖成为正宫皇后,当时太祖的小儿子赵德芳还是10岁的孩童。太祖夫妻感情深厚,宋氏对德芳视如己出,也是亲手把德芳带大的。赵光义毒杀太祖篡位的时候,宋氏25岁;害死赵德芳的时候,宋氏30岁。赵光义弑兄后和平逼宫时,宋皇后吓得承认了他的帝位,就是为了保全母子的性命。在德芳死于非命之后,她和宋太宗发生了怎样的冲突,使得宋太宗对皇嫂恨之入骨,至死还要疯狂报复,已经不言而喻了。
从心理学上讲,赵光义这样在皇嫂一死就开始大肆报复,在皇嫂活着的时候却不敢公然下手,表明他和皇嫂的冲突中不占理,在道义上理亏,所以一直压抑伪装着。而且,是他心里最不愿意被人碰的东西被戳中了,想公开报复却不敢,长期压制着满腔怒火。
宋氏最知道宋太宗弑君篡位的底细,最清楚他伪善面孔背后的狰狞,因为不会对宋太宗构成威胁,所以没有被害。宋太宗把皇嫂置身于反复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孤独寂寞中,折磨了25年,这都不足以熄灭他的刻骨仇恨。皇嫂一死,终于有了爆发怒火的机会,死了还要死整,完全失去了理智,连自己一直打造的美名都不要了,在天下人面前、在后世人眼前,连脸面都不要了,疯狂得完全不可理喻。
8. 五星连珠映血路,岁星在奎喻凶徒
图24-1:967年4月16日五星连珠天象示意图。
我们再看967年五星连珠天象图。五星连珠、盛世血路,这个天象尽管被宋太祖拨乱反正、大兴佛法的功德推延9年,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血路的劫数还在。这些血案的元凶,在人间争论了一千多年,其实早已经被天象指明了:五星主体聚于奎宿,中心的岁星在奎宿,奎宿的分野是宋太宗的发迹地,他就是这些血案的元凶。
大道至简至易,天象简明不虚。(未完,待续)
注释:
[1]《宋史‧赵德昭传》
[2]司马光,《涑水记闻》:魏王德昭,太祖之长子,从太宗征幽州,军中夜惊,不知上所往,众议有谋立王者,会知上处乃止。上微闻,衔之,不言。时以北征不利,久不行河东之赏,议者皆以为不可,德昭乘间入言之,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未晚也。”王皇恐,还宫,谓左右曰:“带刀乎?”左右辞以宫中不敢带。王因入茶果,合门,拒之,取割果刀自刎。上闻之,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耶!”
[3]《宋史‧赵德芳传》:秦康惠王德芳,开宝九年出阁,授贵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元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中书令、岐王及谥。后加赠太师,改楚王。
[4]《宋史‧赵元佐传》:初,秦王廷美迁涪陵,元佐独申救之。廷美死,元佐遂发狂。
[5]《宋史‧王禹偁传》
[6] 元朝编写的《宋史》,依据是宋朝留下的官方国史,而这些官方史料,前面讲过,是被宋太宗、宋真宗亲自审定修改定稿的,反复大改了五六次,依据这样的史料写成的《宋史》只能对宋太宗歌功颂德。即便如此,《宋史》也列出了四大罪状:太祖死不满一年就改元、手足相残贬死赵廷美、逼死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不给哥哥的皇后宋氏发丧。
《宋史‧太宗纪》的结论是:“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