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筑明珠”秦朝灵渠申遗

【新唐人2017年05月22日讯】日前,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灵渠,正式启动申请成为世界遗产项目。灵渠位于广西桂林兴安县,由秦始皇下令修建而成。

5月21日,灵渠申遗正式启动。广西桂林兴安县的灵渠全长37.4公里,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有超过2200年的历史。早在1988年,灵渠就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灵渠已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据资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岭南用兵(今广东、广西一带),派监郡御史禄开凿灵渠运粮。湘江和漓江本是两条大体平行的河流。它们之间相隔仅有大约三公里。秦始皇下令工匠们在湘、漓分水岭最低最窄的地方,劈开太史庙山,修筑了灵渠,把湘江引入了漓江。

古人言:“治水之巧妙,莫如灵渠者”。灵渠整个工程由铧咀、大小天平(分水坝)、南北渠、秦堤、泄水天平(泄水坝)、陡门(船阐)等部分组成。灵渠完全是人工建造的,可是它的每一个设计与建筑都符合了河流本身的规律。

修建在湘江中的铧咀和大小天平石堤构成“人”字形,铧咀用巨石垒砌而成,高约6米,长70余米,宽20余米,形如犁铧。和铧咀相连的大小天平石堤,既是拦河堤,也是泻水堤。铧咀将湘江上游河水分流,三分经南渠流入漓江,七分经北渠汇入湘江。

南渠从东向西流经兴安县城,全长30多公里。北渠长约4公里。为了调节水位,以利航行,在30多公里的南渠上设有陡门36个,泄水天平2个,水大时可通过泄水天平把水排入湘江故道,防止泛滥成灾。

由于灵渠要穿越丘陵地带,坡度大,水流急,不利于行船,所以古人将灵渠修得弯弯曲曲,以延伸流程,使水流平缓;而且,由于漓江水位低于湘江水位,由南北上的船只能逆流而上,非常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就每隔一段修一“斗门”用来提高水位,利于船只航行。

灵渠与都江堰、郑国渠同被誉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为世界上最古老之运河之一,且一直沿用至今。

水利专家赞叹,灵渠是任何一个现代水利工程都无法比拟的,而这一伟绩的缔造者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是一位富有雄心壮志的明君,一生勤政。史书称秦始皇“昼判狱而夜理书”,夜以继日,辛勤工作,每天批阅各种奏请简札达130多斤重。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又以其非凡之雄才大略,拓土开疆,迅速制定与颁布了一系列开创性法令及措施,建立并完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皇朝。其所奠定之皇朝体制,为中华民族后两千年奠定了坚实基础,揭开了历史新篇章。

(记者罗婷婷报导/责任编辑:宋宝来)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