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今天的语文课本比起来,民国时期的这些老课本,实在是温馨而感人。不禁让人感受到那时虽然国家动荡,战火连绵,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然而,从当时的教材上,我们依然感受到五千年文明的温度并没有冷却,读经虽然废除了,而语文课本里的文化血脉,依然在流淌(而我们今天的语文教材,似乎差不多完全和我们的传统割裂开了。)今天,穿越近百年的岁月,读这些充满生命力的老课文,让人觉得感动而温馨。
我们特地从这套书中选择若干篇课文,和大家分享!
《民国老课本·启蒙国文》第三十八课
小室中,灯火明,母教女,取绒绳,学手工。
感悟:多么温暖的母女画面,短短数字的课文,带给我们是母爱、亲情和习劳的教育。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这种教育吗?
《民国老课本·启蒙国文》 第四十七课
有客至,看我父,我迎客,入室内,父见客,问姓名,父坐右,客坐左。
感悟:24个字,告诉孩子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看这些老课文,我们深刻体会到,课文不仅是让孩子学知识,其中饱含着许多伦理、道德、修身的教育。而这,正是现在课本缺乏的。
《民国老课本·启蒙国文》 第二册 第十一课
梅花盛开,我折两枝,插瓶中,置案上,瓶中花香,时时入鼻。
感悟:寥寥数语,一个美好而温馨的场景就浮现眼前。仿佛让人闻到了梅花的清香。读这样的课文,也难怪民国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今日的大学生都不及。
《民国老课本·启蒙国文》 第二册 第四十六课
好童子,能作事。 朝起,自着衣履。夜眠,自铺被褥。当食,自取碗箸。入学校,又能勤读。
感悟:不知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本里,还能找到这样让孩子从小自立的课文吗?短短几句话,告诉孩子,做一个好学生的本分。如果现在的孩子能这样,父母不知该多省心啊!
《民国老课本·启蒙国文》 第三册 第三课
燕子,汝又来乎。旧巢破,不可居。衔泥衔草,重筑新巢。燕子,待汝巢成,吾当贺汝。
感悟:现在城里的孩子很少能见到燕子了,那个时候,燕子是家家可见的。读了这样的课文,孩子保护生态的意识,从小就培养起来了。这是多么好的人文教育啊!
《民国老课本·启蒙国文》 第四册 第二十九课
人居室中,饮食卧起,皆需器具。惟匠人造器,劳心、力,费时日。其成不易。用器之人,应知爱惜。不可任意毁伤也。
感悟: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让孩子从小懂得珍惜器具,一个人懂得珍惜,长大才能成器。今天的孩子,太需要这种教育了。
《民国老课本·启蒙国文》 第五册 第十四课
孔子,字仲尼。博学多能,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余人。时世乱,孔子为鲁相,三月而国大治。鲁不能信用,孔子去之。周游列国,凡十四年,不得行其志。乃归鲁著书,以教后世,至今称为圣人。
感悟:这一课,介绍的是我们的圣人孔子。几十个字,向孩子简单介绍了孔子的一生。今天的语文课本里,有这样的文章吗?为什么不从小让孩子认识我们民族的圣贤呢?这是多么亟需的教育啊。
《民国老课本·修身国文》 第四册 第一课
李儿售果。索价不二。有将烂者。必告人。减价售之。
感悟:课文名叫《诚实》,一个小孩子卖水果,价格童叟无欺,不好的,减价卖,你从这篇课文中读到什么了呢?
《民国老课本·修身国文》 第四册 第十三课
道中有瓦砾。儿见之。恐碍行人。急拾之。弃于墙隅。
感悟:这篇课文用一个场景让孩子很简单的就能够理解什么叫做公益,而且很容易就能够效法。这么简洁直白,我们现在的教材,似乎缺少了这样一种力量。
《民国老课本·修身国文》 第四册 第十二课
儿习手工。编纸为中华二字。告其弟曰。我等中华人。同爱中华国。
感悟:那个时候的课文也教爱国。这样的爱国教育,来得简单而有力。其实,爱国原本就不需太多的说教啊!
《民国老课本》共五册,分为《启蒙国文》《修身国文》《女子国文》,从几个字、十几字的启蒙文章,一直到几十字,百余字的课文。这套书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修身、德行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说,这套书给我们展现了民国语文教育之美,也让我们看到了民国老课文中的民族精神之魂。
难怪民国出大师,《民国老课本》美到心醉。(网络图片)
——转自《读悦文摘》
(责任编辑: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