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7年04月22日讯】纽约市博物馆正在展出“纽约四百年”历史,其中华人移民的沧桑身影,成为近百年历史中最浓重的墨彩之一,吸引参观者驻足了解。
“纽约四百年”(400 Years of NYC History)系列展览,从去年12月开始在纽约市博物馆(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展出,包括“港口城市(1609—1898)”(Port City )、“世界都市(1898—2016)”(World City )和“未来城市实验室”(Future city Lab)三个部分,展现了纽约四百年来的沧桑变迁和对未来的展望。
第一部分“港口城市”从英国探险家哈德逊(Henry Hudson)1608年来到纽约港说起,描述了纽约如何从一个偏远海港渐渐变成有五个区的大城市,进而成为全美最大都市的过程。
第二部分“世界都市”记述了纽约市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迅速现代化,地铁系统在全市铺开,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第三部分“未来城市实验室”是根据纽约市现在的情况,推测未来的发展情况。
纽约风风雨雨四百年的历史中,华人留下了浓墨篇章。(于佩/大纪元)
“华裔马丁·路德·金” 争取主流认同
在过去四百年的风风雨雨中,自然也少不了华人的身影,其中晚清时期来纽约留学的王清福(Wong Chin Foo)被选作华人的代表人物,博物馆专门为他设了人物介绍。
王清福与被称为“中国留美第一人”的容闳,都是少数在早期接受美国高等学府教育的人。王清福1847年出生在山东即墨一个富有家庭,但在战乱中家破人亡。14岁的他由一对美国传教士夫妇收养,后赴美留学,之后与容闳学成归国,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不过,王清福在1874年入籍美国,并开始积极参与美国政治,成为华人民权活动的先驱。
晚清时期来纽约留学的王清福(Wong Chin Foo)被选作华人的代表人物,纽约市博物馆专门为他设了人物介绍。(于佩/大纪元)
当时,华人在美国的处境越来越艰难,王清福决心改变美国华人的形象,着手为《北美评论》(North American Review)等报章杂志撰写英文文章,是当时撰稿最丰的华人作家;针对有人指责唐人街华人吃小猫和老鼠肉,他出500美元挑战白人要他们拿出证据,结果无人应战,由此刺激他撰文,对中国的饮食文化详加介绍。
1882年排华法案通过的次年,他创办了纽约首家华文报纸《美华新报》。报纸的英文名称第一次创造性的使用“Chinese American”(华裔美国人)一词,以区别于“华侨”(Overseas Chinese)之称,由此被誉为奠定华裔在美国族裔身份(Identity)的“华裔第一人”。
1882年排华法案通过的次年,王清福创办了纽约首家华文报纸《美华新报》。(于佩/大纪元)
鉴于华人在排华法案中无法在政治上发出自己的声音,1884年他又创办了全美首家“华裔选民联盟”(Associ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Voters),鼓励华人入籍获得主流社会认同,在美国政治中获得表达意见的权利,是提倡华裔在美参政、争取民权的先觉者。
王清福终其一生都在为海外华人的权利和尊严呕心沥血。一百多年过去了,美国的历史没有把他忘记,美国的华人也没有把他遗忘。作为华人的马丁·路德·金,他的身影被永远铭刻在历史的扉页上。
1970年后的新移民里开始出现福州人的身影。(于佩/大纪元)
在他的人物介绍后面,是曼哈顿唐人街的介绍,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华埠是如何从充满异国风情的“小意大利”,渐渐变成世界闻名的中国城。
纽约华人侨居海外,仍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习俗,过大年时仍然会燃放鞭炮等庆祝。(KENA BETANCUR/AFP/Getty Images)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