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校长红包”让减负有趣味性

正值中国各地的中小学陆续开学之际,“校长红包”突然成为了新闻热词。大家都很好奇,却又隐隐觉得,此红包或非彼红包。从深圳一所小学发放的“校长红包”来看,里面包括“免写作业一次”、“升旗手体验一次”、“任意社团课体验一次”等内容。而其它学校还发放了“同桌券”、“考试升级券”、“请一位你喜欢的老师给家长打电话,全方位表扬你一次”等“贴心大礼”。由此,我们或能猜出,“校长红包”就是为了给孩子减负而采取的一种方式。

不知孩子们是否真的会因为突然收到了这样一个“红包”而感觉减了负,我们只看到,在没有获取“民意”的前提下,大陆官媒却对此“红包”大加赞许,认为这种方式“简直就是‘小投入大收益’的经典范例”;“既为小学生们创设了边界之内的小福利,又别致雅致的厘清了校长们与学生们之间的身份关系”;并且“类似‘免写作业一次’等礼券,让减负有了趣味性”;“让严肃的基础教育,有了更多兼顾传统与创新的温情”。

就是这样一种“名不副实”的方式,如今却被官媒夸上了天,我们禁不住想问,到底“方式”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再花哨的方式最终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仅就“减负”而言,上述内容中普遍出现的“一次”这种极为有限的数量,就足以表明,这种减负的确是有些名不副实。对于差不多埋在作业堆里的孩子来说,“免写作业一次”真的能缓解他们的压力和负担吗?反之,如果孩子们真的觉得“免写作业一次”就能给自己彻底减负,那可想而知,作业于孩子而言,究竟代表的是一种怎样的磨难啊?这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岂不跟炼狱一般?

假如说,“校长红包”真的有“趣味性”,那也不过是从“摸奖”这类撞大运的游戏中找来的灵感,跟“创新”着实没什么关系。此外,也根本体现不出什么传统意味,因为“红包”并不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也不是什么老物件,发展到今天早已变异为世俗化、功利化的产物。而媒体一味强调的“投入”、“收益”、“福利”,也就更加风牛马不相及了。负担本就是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体系强加给孩子的,减免一次作业并不是给了孩子什么好处,而是原本的课业负担太重,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这才不得不松一松勒在孩子脖子上的吊绳。

如果把让孩子轻松的学习、生活也当成了恩惠于他们的福利,可想而知,这样的学校及教育者又有多么冷血、狠毒?由此,我们也可看出,中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已进入了怎样的一种毫无自由、受尽煎熬的恶劣环境中?事实上,这种揣测并非凭空想像,它与真实的情况并无二般。

几年前,有媒体对青岛李沧区某小学三年级46名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在学习日,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以上的只有10人,其他36人都睡不够10小时,这一比例高达78%。在睡不够10小时的学生当中,有的会熬到晚上10点以后,还有的甚至会熬到夜里11点半左右。当记者询问学生是否感到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高、还想多睡一会儿的问题时,这个班有高达78%的学生都表示睡不够。

而该校六年级的40名被采访学生中,睡眠时间在10小时以下的有30名,高达75%。而38名(高达95%)的学生都表示,自己的睡眠质量不高。随后,记者还采访了青岛其它学校的小学生,结果发现,以早上6点半起床的学生为例,超过七成的学生睡眠时间难以保证10小时。从这些普遍反映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小学生每天连觉都睡不够、睡不好,还奢谈什么“红包”、“福利”?记得在中国不少的劳教所、监狱中,对所谓“犯人”实施的不人道酷刑之一就是不让睡觉;如今看来,中国的这些未成年人似乎每天都处在酷刑的折磨中。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给这些连睡眠都无法保证的孩子发“校长红包”,真的会有“趣味性”可言吗?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一次不写作业、参加一次课外活动、被老师表扬一次,就能让他们减负吗?

或许有校长还要喊冤,人家初、高中以及大学的校长还发不出这样的红包来呢,再说,学校留的作业并不多,主要是家长让孩子参加补习班、兴趣班闹的!这话说的有理,但问题是,家长们为何都好像商量好了似的,齐头并进的涌向校外的那些各种各样的班呢?说来说去,就是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将中国这些孩子的求学之路规划为一场场激烈竞争与比赛的始作俑者,正是中共利益集团旗下的教育部,以及与之沆瀣一气的各所中、小学。

在这一场场以“考上大学”为终极目标的比赛中,小升初、初升中、中升高,都是被设定好了的短途赛程。要想达到终极目标,每一次短途都得竭尽所能的去跑。有了“高考”的压力,即便学校的课业负担不重,恨不得下午3点就能放学,实行跟国外一样的校内学习时间,但家长们却根本不敢放松,等到一放学,就继续给孩子加码,迫使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

更为悲催的是,家长们的悉心安排、孩子们的疲于奔命,都只为了达到一个“高分低能”的目标。中国人就是在这种“随大流”的模式下,上演着一出又一出考上了大学、却躲不开“毕业即失业”的悲剧。很显然,“高分低能”根本就不是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一旦无爹可拼,也就更加意味着,在起跑线上,便早已注定了未来将会被社会淘汰的结局。如此看来,中国人的大好青春,都叫那个畸形的应试教育给毁了。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