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地铁上,一位大约三十来岁的男乘客,向身前的几位女乘客连道“excuse me”,看起来他是准备下车,希望借道移近车门。由于女乘客们未有反应,男乘客于是从狭小的空间挤过去,却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吵。
一位女乘客率先发难,指责男乘客触碰了她的身体。
“你唔识讲声咩?”女乘客操著有口音的粤语说。
“嗒好意思”,男乘客有些心虚。
女乘客不依不饶:“一啲教养都冇!”
男乘客解释说:“我有讲,讲咗几次excuse me。”
女乘客得理不饶人:“你系唔系中国人?做咩讲鬼佬话?”
男乘客怒火被突然点燃,他向着那位女士叫喊:“我不是中国人!我是日本人!我叫山田秀夫!”看到女士仍然怒目圆睁,男士继续:“我们就占了你们的钓鱼台!你奈我咩何?吹咩?!八婆!”男士随后下车扬长而去。
这是我亲眼目睹的一幕,时间是201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香港男士乘客的情绪,被显然来自大陆的女士乘客的两句话引爆。
我看着站在车厢内一言不发生闷气的女士,心中忽然升起悲哀的情绪。这位女乘客的争吵,使用了最典型的中共文化教育熏陶出来的方式,特点是迅速抢占道德制高点,她并不希望搞清楚事实,譬如男乘客到底有没有说过“唔该”什么的,而是要在气势上和法理上瞬间压倒对方。
这当然并非孤立事件。熟悉中共官员讲话,或者是熟悉《环球时报》的人,对这种争论的方法都不会陌生。对他们来说,不同意具体政策措施的人,只要稍有异言,几乎是立即就会被贴上“反华”或“境外势力”等敌人的标签。他们一般不太会以平常心议事论事地和人讨论问题,凡事都习惯于迅速上升到国家、民族、真理和宇宙的高度。
只是,这种方法的副作用极大,它往往会引爆某种不良的情绪。以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人做决定,九成来自情绪选择,只有一成和逻辑有关。被刺激得情绪爆发的人,于是往往采取非理性方式进行报复。
我特别想要批评那位香港男士,因为他大可以说香港的官方语言包括中文和英文。但实际上,这位男士采取的是情绪反击而非逻辑反击。在情绪被引爆的情况下,他会寻找对方相应的心理爆点作为着力处,即俗话说的“哪壶不开提哪壶”,而不会逻辑理性地应对。
事实上,香港立法会议员宣誓风波中,本土派青年那些饱受批评的做法,和那位香港男乘客有同样的心理发酵过程。只不过,他们是在前一年雨伞运动,以及去年初所谓“旺角暴动”后,被点燃了心理爆点。一般人会称之为“幼稚”的情绪性反应,在全球都会出现,示威者遭到警方强力镇压,通常会烧汽车或者砸玻璃,而香港那些青年人,则选择了在宣誓时把中国念成“支那”。
点燃了情绪炸弹的人,总以为自己聪明绝顶,但作为行政当局或是社会优势集团,这其实是一种最为愚蠢的行为,根本是政治毒药。明白这个道理,大概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梁振英要因“家庭原因”决定不再连任特首,因为香港的社会毒药,其实并非所谓“港独”。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