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称代人作文章为“捉刀”?

【新唐人2016年12月29日讯】在古书典籍中有时我们会看到,文笔极佳的人代人写文章,就被称为代人“捉刀”。如清朝徐述夔《八洞天.补南陔》:“弱笔岂堪捉刀,还须先生自作。”

另清朝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于归后,为其婿捉刀。作试帖诗甚工。女子能诗者多,能为试帖者颇少。”但是,为什么古人把替别人作文章称为“捉刀”呢?

“捉刀”一词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原来,这个典故发生于三国时代。

当时魏国在曹操率领之下,统一北方,声威远播,因而一些少数族群接连来归附。有一天,匈奴特派使者来谒见曹操。曹操自认为形貌矮短,身材不够雄壮高大,将无法让远来的匈奴使者信服。

于是,曹操便命崔琰代替自己来接见匈奴使者。崔琰长的声姿高畅、眉目疏朗,再加上须长四尺,正中端坐,接受来使参拜,显的很有威望。曹操则手握钢刀扮成侍卫,站立在崔琰的榻床旁。

匈奴使者拜见后离去,曹操立即遣人向使者探询说︰“你觉的魏王如何?”使者回答说︰“魏王仪表出众,不过,那个榻旁捉刀人的气度非凡,我看才是个真英雄啊!”

“捉刀”原是执刀护卫之意,此后才被人们引申为替别人作文章或代人做事。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 李剑)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