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碗把愤怒化为悲情,把问责置换为感动的鸡汤,这一次真是误了大事。
勇于煽情而怯于问责,同样的悲剧只会越来越多。
前日凌晨,温州一处待拆迁楼房发生连片坍塌,22条生命葬身于瓦砾,如此严重的坍塌事故,第二天刷屏的却是一碗“鸡汤”:一对年轻的父母用身体紧紧护住他们的女儿,布满尘土的尸体交叉如一座拱桥,成为能给予孩子的唯一庇护……这就是父亲!这就是母亲!感天动地!
这张惨烈的照片和大同小异的配词,迅速被各大媒体接力转播,而通常重大事故后的调查、问责舆情,几乎被完全淹没、取代。甚至媒体火速扒出了这个打工家庭的籍贯、经历,致力于把这碗鸡汤熬得更加浓厚,而深入现场寻求事故原因蛛丝马迹的报导,几乎一篇也没有见到。
在媒体摄像头调转枪头的真空之下,瓦砾很快将被清理的干干净净,在舆情错失焦点所造成的真空之下,给当地自说自话留下了充裕的空间。
果然,在满屏的感动声中,初步调查结果低调出炉,坍塌事故再次被推给老天:“前阶段持续受到降雨影响,农民自建房年代久、质量差,地质基础不牢”……
在大家泪眼婆娑的感动情绪中,通报没有提及这是一片“待拆迁”的房屋,更没有提及这可能是一排已经被拆迁破坏了结构的房屋!
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感动,然而这一次感动误了大事,可能让遇难者死于不白之冤,可能让真正的罪犯溜之大吉,可能令同样的悲剧一次次重演。
如果把这对卑微的打工父母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能够从此终结类似的灾难,我们也认了,可惜这一次它仅仅发挥了相反的作用。
在廉价的感慨声中,还有没有人注意到,媒体第一时间现场报导所透露出的线索:事故所在区域2013年纳入城中村改造项目,但签约进程缓慢,拆迁方也没有采取全体签约、整体拆除的标准流程,而是从2014年开始东拆一点、西拆一点。而倒塌的4间楼房联排而建,除最东面一幢未达成协议之外,其中三幢都已经开始拆除,楼顶、门窗、及部分楼梯……(澎湃新闻)
——这意味着什么?楼房可能由于老旧和降雨自然坍塌,也可能由于人为损坏了结构而毁于非命!——对于后一种可能,当地通报当然只字不提。
拆迁方为什么要拆掉“楼顶、门窗、及部分楼梯”?——这是一种常见的逼拆、防反悔手段,一旦户主签约后,立即把能拆的构件捣毁、拆掉,让房子四面漏风、没水没电、没法再住人。同时对未签约住户形成强力震慑,在四面窟窿的破败楼房中孤单坚持,需要强大定力。
很多人都在骂钉子户贪婪、狡猾,殊不知拆迁方也有更阴损的招数,更有黑白两道无缝配合的强大背景,鸡蛋和高墙对峙的结果,从来都是钉子户被逼得跳楼、自燃,谁见过开发商或拆迁部门破产、刨腹?
一般来说,拆掉门窗对主体结构无碍,签约后房子也已经交给人家,这些招数虽然不齿,但是法律也无可奈何。然而作为结构常识,楼顶、楼梯属于与承重墙连接的结构构件,动了它们,必定会使得房屋结构严重受损,甚至直接成为摇摇欲坠的危楼。这种做法,无论签约与否,在未进行全面搬迁、清场、围挡保护之前,都是不能允许的高危操作。
正如官方通报所言,事发地为年代久远的农民自建房,彼此几乎没有间距,地质基础也不牢靠,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街,如果毗邻的房屋结构被破坏,很可能把整条街的房子都拉倒……很不幸,这一幕已经发生了,而这种高度涉嫌的原因,无人提起,无人追问。
虽然正规报导的线索摆在那里,楼主仍然不得不怀着极大压力写下这些。在那张惨绝人寰的照片面前,在媒体和网友无力的悲伤之外,楼主只能感到愤怒。
作为更多佐证,媒体记者在现场周边发现了很多已开始拆除、甚至被拆掉一半的楼房中还住着人,窗外晒着衣服(澎湃新闻)……毫无疑问,这些住户也都处在随时被掩埋的命运之中,我们再多的感动、悲伤,都无法拯救他们远离危墙,都无法喝止拆迁方肆无忌惮地制造危楼。而像温州这样的场景,全国各地随处可见,无数的待拆迁居民,仍住在半是废墟的危楼之中。如果再有一起坍塌,责任也会同样被明目张胆地推给“老旧、老天”。
这些老旧房屋是不牢靠,然而也挺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忽然毁于“待拆迁”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属于概率?在毗邻大海的温州,这些老房也曾抗住无数次猛烈的台风攻袭,却毁于一点毛毛细雨,是不是完全符合科学?
在满屏被模糊了焦点的感动声中,奔赴现场调查的“专家”还会不会深挖这些“半拆除”楼房倒掉的真正原因?
这一碗把愤怒化为悲情,把问责置换为感动的鸡汤,这一次真是误了大事。
向横死的亡灵表示歉意,然而这一碗浓厚的人血鸡汤,来得真不是时候。
──转自《作者微博》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