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刚刚落下帷幕,杭州城便开始呈现出狼藉一片。若不是五位杭城年轻人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在网上呼吁“自己来动手”捡垃圾,或许人们还未曾发现,“G20杭州峰会以后,……,产生的大量垃圾相当于平日的几倍”。
原因是一些游客“观赏‘灯光秀’后留下不少垃圾”,这五位年轻人之一甚至表示,“当时看到的景象让我惊讶”,“路面和两侧的草地、树丛中有很多塑料瓶、易拉罐、包装袋、废纸,小花坛被当成垃圾桶”,而在随后的一个多小时内,这五位年轻人“捡了158个饮料瓶和八宝粥罐,还有方便面盒、果壳、纸巾、烟蒂”,“终于将约800米的道路清理干净”。
他们的公益行为可圈可点,因此,很多人都在留言中点赞。他们也通过媒体向公众呼吁,“与其在网上当看客、吐槽游客破坏环境,不如做行动派,自己来动手改变”,“不要抱怨,不要指责,动一动手,是我们热爱这座城市的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尤其是那些乱扔垃圾的人,更没有资格抱怨、指责别人。如果这五位青年是在唤醒那些曾经乱扔过垃圾的人,希望那些人能以走出家门、动手捡垃圾这种行为来弥补过失、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那么,他们的不抱怨、不指责或可说是合情合理。
然而问题是,在那个被称为“城市阳台”的观景点留下诸多垃圾的人们,是否真会在看到五位年轻人捡垃圾的公益行动之后幡然醒悟,从根本上认识到乱扔垃圾的可耻?仔细想想,似乎很难,通过个别人的言行来彻底改变大多数人早已形成自然的陋习,绝非易事。因此,若要让大家引以为意,必得用最公开的方式告诉他们,哪怕是指责或批评,也都是为了道出这样的共识:乱扔垃圾决不是现代社会的文明人所为。
当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涉及到大群利益的公共行为,当他们所身处的环境也不再是自家、自院,而是属于全体民众的公共环境,旁观者的愤怒,就不该被视为是一种对个人不满情绪的宣泄,更谈不上什么言语攻击;这种理所当然的愤怒,不过是在维护着某种公共意识以及作为公民本该谨守的基本道德。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此,一个生活在大群之中,却连基本的是非准则、公民意识都没有的市民,又如何能尽一己之力,来维护这个城市的环境,并且能做到言行一致的热爱这个城市呢?
从杭州的“城市阳台”快被垃圾掩埋的脏乱景象中,我们其实不难发现,这里不懂“规矩”,完全不具备公民意识和基本素养的,是大有人在。既然他们连最起码的“乱扔垃圾不对”的道理都不知晓,我们又怎能期待这些人会在那五位有志青年的感召下,走出家门,将自己乱扔的垃圾捡回来,重新放进垃圾箱呢?
事实上,在这个方面,国外诸多发达国家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最佳的典范。这些国家无论大小,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大多都能给人留下清洁、干净、甚至是一尘不染的舒适感觉。究其原因,无外乎它们的国民从儿时起,就开始接受如何将垃圾分类、如何以个人行为来维护公共环境等类似的基本国民教育。而这类教育在今天的中国大陆却是极度缺失的。
连垃圾都不知扔在哪里的国民又如何谈得上文明?若大多数人都不管不顾的充当着这样的野蛮人,那可想而知,城市的管理者、国家的执政者,他们的压力将会有多大。从G20峰会后到处堆满垃圾的景象来看,我们就足以发现,在过去的数日中,杭州向世界所展现出的华美与亮丽,究竟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那个连续工作到精疲力尽,以至于在路边睡着的环卫工人,焉知不是无数为G20奔忙的管理者、负责人的影子?面对着整个杭城那么多人不讲秩序、不讲文明,事事都要“兜着点”的领导们,又怎能不感到疲惫呢?
若要省心、若要一劳永逸,就不能只是呼吁大家走出来,自己动手捡拾垃圾。毕竟,呼吁并没有任何约束力。既然国民才是一个国家的真正主角,市民才是城市的主人翁,那么最有效、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显然就是让他们自己拥有想要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然而,能否在现如今的中国社会形成这样一种健全、成熟的公民意识,还得要看国民的心中是否留存着基本的道德观念。在一个关系到你、我、他的公共环境中,冷漠、自私等一系列挑战道德底线的情绪,都将会难以遏制的加剧问题的恶劣程度。试问,一个毫无道德底线的公民又如何能热爱自己的城市以及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中的其他市民呢?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