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不知奔向何处的列车,载着一群昏睡漠然的人。没人知道什么时候到站,大家甚至不知道要去哪,他们几乎无法分辨哪个是自己的身体了。然而还有希望,那个婴孩醒了!尽管他暂时只能用手势表达自己想要的未来,但他只要不放弃,甚至放声嚎哭,必可唤醒更多沉睡的人……
这段文字如同一个童话故事,抑或说是一个寓言,这不由让我想起清华大学郭于华教授一段非常直白的话:我未必能唤醒周围的人,我只是挣扎着不让自己沉睡;我没能力推翻一堵墙,但我不会给这堵墙增加哪怕一块砖;我注定改变不了权势,我只是抗争着不让权势改变我;我可能一辈子看不到未来,但我永远铭记着自己的信仰和方向。每个人灵魂深处都有颗种子,有人选择弃置,有人会给它创造成长的土壤。
今天面对现实,我们常常只能是无奈和惆怅,或者只能妄议百年前的中国。金满楼在《帝国的凋零:晚清的最后十年》中说,晚清最后十年的核心是“激进与保守”之争,最后“激进”的革命战胜了“保守”的立宪,枪杆子逼走了皇帝,中国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事实上,晚清推行新政后,根本就不存在保守一说,晚清的最后十年与其说是“激进与保守”之争,倒不如说是“革新与革命”之争,最后“革命”战胜了“革新”。
推翻皇帝而没有改变专制的结构,这种革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革命。就辛亥革命而言,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观念固然是很浪漫主义的,但在当时只有审美价值而没有现实价值。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在于赶走了皇帝,但最大的败笔也在于此,因为革命的目的本应是推翻专制结构,而不仅仅只是把矛头指向满人皇帝。
1904年,慈禧70大寿,著名记者林白水撰写对联登在《警钟日报》上讥讽慈禧,当时全国报纸争相转载: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50失琉球,60失台海,70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没想到,此时的慈禧心态平和,既没有查封报馆,也没有追究其他报纸,犯上的林白水事后也居然安然无恙。
百年之后的中国,还有多少这等好事?很牛气的腾讯网页上只是出现了一个误字,当值大编和总编都被炒了鱿鱼,微信公众号虽然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但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文章被遮罩被删除,人们依然还是只能做着皇家定制的梦,这个梦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令人激动时而又令人沮丧!无论是天津去年发生的事情还是连云港刚刚发生的事情,公开的媒体几乎都是集体沉默,民间的声音也很微弱。
两个滨海城市发生这么大的事情,直接关系到千万人的健康和安危,但在微信朋友圈妄议、抵制、发贴声援的人少之又少。除了麻木和恐惧,更折射出这个时代人们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缺失和病态。直接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对公共事务等不直接影响自己的直接利益的人或事,所采取的“不关心,不参与,不救赎”的冷漠态度。我们所处的繁华都市,物质文明高速膨胀发展,道德伦理却在加速衰退,这种衰退己经失控,而这种失控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中国社会的畸形现象很多,如同网友所说,处处都是干柴,靠暴力来灭火是否快到尽头?长期靠暴力来维稳是不是长久之计?今年以来一连串的公共事件相信绝非偶然,也绝非刻意,而是种种社会问题体制问题长年积累而成,并在社会矛盾多发期和转型期集体爆发。
是的,权力和暴力可以掌控舆论压制人们的愤怒,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除非遮罩互联网遮罩所有移动通讯终端信号,这个代价谁付得起呢?
权力和暴力再厉害,最终都无法改变权力经济下行甚至崩溃的规律,苛捐杂税收得再多依然还是敷不入出,那些辛辛苦苦打拼的所谓城市中产,在压力重重的生活之下,透过现实中国每一天所发生的事情,看到的只是美好生活的幻影。
去年那个滨海城市爆燃的瞬间,刚刚连云港人为居家环境抗争的场面,以及皇城脚下匆匆丧命的好青年雷洋,再一次让所谓的城市精英寒心绝望,透过令人窒息的政治氛围,透过呛鼻迷眼的重重雾霾,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够在这个盛世看清未来?那些在梦中惊醒的人或许还在挣扎还在呼号还在哀鸣,但下一个中国梦,谁也不知道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在哪里!
──转自《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