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6年06月13日讯】天子为黎民之父。贞观之时,天下万民承太宗之福,富足安康,他们敬天信神,共享盛世。自古帝王子女鲜少能得父亲直接照料。唐太宗一代雄主,亦为人父,于万机之中,亲自抚养了小女儿晋阳公主和第九子晋王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舐犊之情,于历史吉光片羽之中,幸可窥见一斑。
《唐会要》记载,“晋王及晋阳公主。幼而偏孤。上亲加鞠养。”长孙皇后去世时,晋王七岁,晋阳公主三岁,是受封的最小嫡子嫡女,太宗怜他们幼而失母,留在身边亲自抚养。
念小女营佛祠
晋阳公主字明达,幼字兕子。从名字看,晋阳公主便与佛家很有缘分。明达是佛教术语,明指三明,达指三达,达到阿罗汉云三明,在佛云三达。兕是一种独角母犀牛,壮硕凶猛,善抵触。取此小名,也许是希望她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抵挡住一切生命中的不测。然而天不遂人愿,晋阳公主在十二岁时便因病早逝。她去世后,太宗悲痛不已,一个多月饮食无常,一日哀伤数十次,人都因此消瘦下来。大臣们纷纷劝慰,太宗说,“我怎么会不知道悲哀无益,只是不能自禁,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啊。”太宗传诏大臣,用晋阳公主封地所得余钱,在她的墓旁营造佛祠,为她祈福。
晋阳公主生性平和,从小就与众不同,她喜怒不形于色,又冰雪聪明,太宗处理公务时常将她带在身边。小公主或是安静的坐在父皇膝上,或是在一旁玩耍。太宗严厉,大臣们处理公务有不尽人意之时,免不了受到怒责。而晋阳公主总能察言观色,徐徐替大臣们辩解,三省大臣大多都受过小公主的恩惠,对她敬爱得不得了。上奏时,看到小公主在旁,就放心了一大半。
太宗喜爱书法,擅写飞白书。晋阳公主跟在太宗身边久了,能临摹一笔跟父亲一模一样的飞白书,连左右下人都难以分辨。
在太宗身边朝夕相处的晋王和晋阳兄妹两人,也是手足情深。晋王每次出宫,小晋阳总是要将哥哥一直送到虔化门,在泪眼朦胧中道别。晋王十五岁时,在唐朝是男子成人之年了,一天,太宗诏命晋王穿上朝服,列位大臣之中一同上朝。听到这个消息,小晋阳哭着对太宗说,“哥哥现在也要跟大臣们一起列班,不能留在宫中了吗?”太宗听了,也流泪不止。
父子情《两度帖》
晋王李治,小名稚奴,是太宗第九子,从小跟随在太宗身边,深受言传身教。
贞观十九年,太宗出征高丽之时,晋王已受封太子留在定州,面对与父亲的别离,他悲伤不已。太宗勉励太子说,“宫中官僚都是天下名士,我东征时留你坐镇,也是希望天下人看到你的风采。治理国家,要录用贤人,罢黜不肖之人,奖励为善者,诛罚积恶者,心系公事,不僭越滥用权力,勉励而行,为什么要悲伤啊!”太子说道,“父亲怜我七岁失去母亲,亲自抚养,每天从早到晚,我都没有远离过您。想到明天要跟您辞别,令我陨心泣血,悲痛不已。”说着,便流下泪来。太宗听了,也不禁落泪。
太宗亲征高丽时,有一封手书家信给太子,这封书信被收入《宋淳化阁帖》,流传至今。卷卷情深,太宗对儿子的关怀一如寻常父亲一般,嘘寒问暖,呵护备至。书信全文: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书信大意是:“两次收到宫里的文书,都没有见到稚奴你的信,爸爸担心的要死,不久前突然收到你的信,说太子妃患病了,我的忧虑不安顿时解除了,就像死而复生一样的感觉。从今以后,你如果头风发作,一定要立即写信告诉爸爸。如果有任何疾患,也都要一一告诉我。刚刚得到了辽东传来的消息,一并抄录给你。爸爸想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书。”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