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学数学教师,从小就接受无神论的说教。念了十几年书,对宇宙的认识,只是禁锢在定义、定理概括的模糊框架之内,视野与思维都是混沌和迷茫的。对生命的认识,也只能局限在无法逾越的生老病死的规律,为此而感觉生命的无助、悲哀与恐惧。
由于受母亲许多神话故事的熏陶,溟濛中透着一丝光亮,期望那些神话是真的,更期望在有生之年能遇到神,得到救助,而超越现在的一切。
一、大法破迷茫心明视野亮
我庆幸自己没有甘于和完全认可无神论的羁绊,才有机会走出被局限的世界。
一九九六年,当我第一次拜读《转法轮》著作时,就感觉这部书太引人入胜了,书中对生命、宇宙、时空等万事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从宏观到微观的论述,使我十分震撼!原来“世界”竟然那么奥妙无穷,生命的意义竟然还有无比殊胜、伟大的超越,我心中充满了幸运与希望。
通过反复通读大法著作,思维不断拓展。过去对飞碟、外星人、百慕大三角洲、金字塔、史前文化等不解之谜,有了明晰的认识。法轮大法不但解开了我人生中所有的迷茫,也使我对宇宙、对生命不断有新的认识、新的领会。思维也越来越开阔。
二、打开科学局限宇宙真相尽显
从现代科学分析:这个空间一切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构成人体细胞、构成星球等。九大行星围绕太阳旋转,再构成太阳系,无数星系旋转,构成银河系,无数银河系构成更大星系,直到无穷无尽……这里不妨叫它分子一层的空间吧。再向外呢?科学就还没达到那一步。法轮大法却把科学无法探测的宇宙结构讲得明明白白。其实这层宇宙到一定范围出现边界;边界以外还有宇宙的结构、范围,边界,构成又一层宇宙。然后层层宇宙……
我们知道分子以下还有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到无限小无限小的粒子,这些肉眼看不到的粒子是怎么存在的呢?其实所有电子一层的粒子也构成一个广阔的空间。试想,九大行星围绕太阳旋转构成太阳系,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与太阳系有何不同?那么它是不是也构成一个“星系”呢?许多这样的星系旋转再构成更大的星系,一直这样组织下去,也是无穷无尽,那不就是电子一层粒子构成的空间吗!所有的质子构成质子一层的空间,所有中子构成中子一层的空间,直到更微观的粒子构成更微观的一层空间……所以我相信,同时同地存在着不同的空间。
人身体的分子以下是层层更微观的粒子,这些粒子人体解剖中是见不到的。人体在各层空间中都有其存在形式。当肉身死亡,就是分子细胞构成的躯壳脱落下来,与其它粒子构成的身体分离。质子、中子等层层粒子构成的身体,在层层空间仍然存在,不是有很多死而复生的人,谈濒死体验时,说自己离开身体,飘了起来,还看到自己的身体了吗?这说明层层空间都有生命存在。
一旦不局限于无神论的框框,不迷信现有科学的结论,那么你就会看到宇宙更多的真相。
三、破除无神谎言生命才有希望
按照无神论的说法,除了眼睛能看到的之外,什么都是不存在的。人死了只不过是一堆蛋白质解体了,不信生命轮回,不信善恶有报。
现代科技已经在广泛利用电子这一层的空间。声音、影像通过看不见的电波传输,人类将大量信息用电子这一层的空间储存。这一切说是科学的成果也好,说是人类的创造也好,所有现象的产生绝非是地球转着转着就自然形成的。那么,宇宙、生命、万事万物是那样完美的存在着,和谐有序的运行着,这一切被解释为“真空的宇宙中,没有任何力量的作用自然而然形成的”,可信吗?那么是谁创造了井然有序的宇宙?谁有那么大的威力?
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培养微生物,给它们适宜的生存条件,它们的一切皆在人的掌控之中。那么是不是同样的道理,人在迷中,却在高级生命的掌控之中。高级生命按照“真、善、忍”的特性造出完美的人类及各种生命,同时极其周密的安排了生存、繁衍的环境和条件。起初具有先天本性的人类,十分敬畏造人的生命,尊之为“造物主”、“神”,并感恩神所赐予的一切。
当微生物不符合要求时,就会被人一挥手淘汰掉。这一切对微生物来说是迷。当人类在长期轮回中,渐渐淡忘了造人的神,在自私、贪欲的驱使下变的邪恶时,背离神的要求,也会被神一挥手淘汰掉,这就是人类的劫难!
但是神是慈悲的,给人最后的机会,告诉人洗净污浊,返回先天纯真善良的本性,可以免于淘汰。在道德崩溃的今天,法轮大法弘传于世,以真、善、忍的理念净化人的心灵,呼唤道德的回归,就是在救度危险中的众生。有缘得法修炼可以使生命返本归真,法轮功学员就是这样幸运的生命!当他(她)们修出慈悲之心时,不愿看到自己的同类因为迷失而被淘汰,就苦口婆心的讲述真相。此时此刻,能否珍惜这极其宝贵的机缘,就是每个人生与死的选择。
四、结语
中共破坏传统道德,灌输进化论、无神论邪说,导致人无恶不作、社会乱象,灾难频发。这是把人类推向毁灭的深渊。如果站在它的一边,拒绝神的召唤,就会失去得救的唯一希望。
朋友,请赶快清醒吧!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缘,退出中共;弃恶向善,同化“真、善、忍”大法,做一个有道德良知的好人,就会得到神助而拥有美好的未来。
──转自《明慧网》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