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邓小平为何两选接班人均告失败

【新唐人2016年06月08日讯】(新唐人记者唐迪综合报导)众所周知,胡耀邦赵紫阳是中共历任最高领袖中少有的开明领导人。他们二人先后得到邓小平的重用扶持而登上中共最高权位,却又先后被邓小平以及其他中共元老废黜。中共党史研究学者高文谦在赵紫阳85岁诞辰前夕,曾撰文深入分析了邓氏改革与胡、赵二人的改革本质上的区别,以及邓最终接连两次废黜自己推举上位的接班人的根本原因。

2004年赵紫阳85岁周岁诞辰到来之际,中共党史研究学者、自由撰稿人高文谦在《北京之春》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改革的悲剧领袖赵紫阳》一文指出,邓小平当年主导中国走向改革开放之路,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是为了维护经过文革浩劫后共产党危机四伏的统治,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挽救已走入绝境的社会主义的尝试。所以,他一方面大力推行经济改革,另一方面却迟迟不进行政治改革,实际上“扮演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双重角色”。

高文谦认为,胡耀邦、赵紫阳则与邓小平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虽然也是共产党体制内的人,但无论是胸襟和视野,还是人格和胆识都更加开阔,是中共党内真正的改革派。他们“跳出一党之私的狭隘格局,着眼于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但他们的改革一旦触及到中共的独裁政治体制时,不能容忍动摇一党专政的邓便“自断左膀右臂”,接连废黜了胡耀邦、赵紫阳两任总书记。这种情况,与当年维新变法触动到满清皇族的利益时遭到慈禧太后的镇压极其相似。

文章评价说,胡耀邦是中共党内最后的一个理想主义者,“把民主、自由、公正的理念,视为终生追求的目标。”他十分了解共产体制的弊端,珍视人道主义原则,积极启动政治体制的改革。赵紫阳则“更进了一步”,视野开阔,明了世界大势,认同现代文明,是中共党内具有新思维的领袖人物。他在第一线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探索中国与世界文明接轨的发展模式,致力于市场经济的转轨和政治制度的改造,引导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

文章分析,虽然是邓小平一手提拔了赵紫阳,给了他施展身手的舞台,对赵来说“邓是有知遇之恩的”。然而,“邓的专制守旧与赵与时俱进的新思维,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两人之间的合作迟早是要分裂的”。

事实上,赵是被邓的跛脚鸭式的改革牺牲掉的,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不仅是赵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共体制下注定的悲剧和不幸。

2014年3月17日历史学者吴伟在《纽约时报》中文网上发表评论文章,也谈到了胡耀邦被邓小平罢黜的原因。

据吴伟的文章分析,邓小平的思想脉络从来都主张要有两手,“两手都要硬”。邓小平的两手体现在:所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强调中共的一党专政领导;而坚持改革开放,是因为邓小平需要靠它来挽救中共。

因此,每当邓小平感到改革开放威胁到中共的领导地位时,他就会出来大讲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而每当他认为改革开放遇到障碍时,他也会出来大讲“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

赵紫阳在1996年接受杨继绳采访时也提到,1986年下半年,邓小平曾经多次重提政治体制改革。在当时那种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大量有关政改的宣传激发了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发展民主的热情。

1986年底全国爆发学潮后,学潮中各地学生提出的口号集中在发展社会民主、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开放言论自由等政治改革方面,其中也有不少人把矛头直接指向中共的一党专制。当时胡耀邦认为学潮并不影响全局形势或造成国家动乱,因此他并未对学生抗议采取压制手段。但随着学潮的蔓延和发展,邓小平等中共党内元老开始担心中国的自由化泛滥,可能动摇中共的领导地位,邓小平对胡耀邦的不满也因此与日俱增。

因此,海外有舆论认为,从上述历史事实看来,邓小平当年也曾经想要进行政治改革,但中共体制和中共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使他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最终选择了“保党”这条死路,最终的结果是邓不得不接连废黜他自己一手推上高位的两个接班人,而学潮带动的民主思想潮也在中共专制铁蹄的无情践踏下一度消亡殆尽。

责任编辑:明轩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