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不擅诗文?来欣赏他托物言志的诗吧

【新唐人2016年04月26日讯】在中华历史上,清朝的康熙皇帝是文治武功兼备、雄才大略、爱护百姓的圣明君主。康熙皇帝虽然是满族人,但他通晓满、蒙、汉多个民族的语言,他的书法、诗词俱佳,文学素养极高。在这些诗词中,康熙皇帝熟练的运用汉语的典故和修辞方法,吟诗作赋,出口成章,表露出康熙皇帝运用汉语言的水平极高。

康熙皇帝的诗,题材广泛。这些诗词可以说是康熙皇帝平生的一个记录。既记录了康熙皇帝为治理黄河南巡的情景;又记录了康熙皇帝为国效力、征战沙场的情景;又记录了康熙皇帝游览寺庙、对神佛的恭敬。

康熙皇帝的诗,大气磅礴,意境高远。让人读来,回味无穷,是不可多得的帝王诗词中的佳作。

以下是康熙皇帝几首写景托物言志的诗,读者可以从中品味这位千古一帝的伟大情怀。

(1)澄海楼

危楼千尺压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

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觅神方。

这首诗大意说:险峻的山海关城楼,高高矗立在荒凉的大地上,俯镇汪洋大海。极目远望,水天一色,云霞接入烟波辽阔的大海。这里的大海吞吐着百川河流。来朝的万国,从这里通航。波涛滚滚,让人感到乾坤之大。夜空群星璀璨,闪耀着清冷的光辉。蓬莱仙境在何处?不用像汉武帝那样去寻找了。

这首诗是康熙八年九月写的。那时康熙皇帝仅十八岁,却流露出君临天下、踌躇滿志的心情与气魄。此诗写得很有气势。作者视角从山海关城楼,向远处拉伸到海平面,思维又延伸到乾坤的广度,发出了此地如同蓬莱仙山的感叹。此诗,气势宏大,具备吞吐万象的气度。

阆苑(làng yuàn):传说阆苑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蓬壶: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

(2)登澄海楼观海

朱栏画栋最高楼,海色天容万象收。

海底鱼龙应变化,天中云雨每蒸浮。

无波不具全潮势,此日真成广汉游。

仙客钓鳌非我意,凭轩帷是羡安流。

这首诗大意说:在山海关雕梁画栋的那座最高的楼上,我倚着朱栏,看到海天一色,气象万千。海底龙腾鱼跃,天空中云雾蒸腾。若没有汹涌的波涛,就不具备海潮的气势。这一日,真成了自在的傲游。过着像仙人钓鳌的世外生活,不是我的本意。临窗垂目,我只是倾慕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啊。

康熙皇帝的诗作善于借代和用典,这得益于他博览经典、通晓历史。康熙皇帝的七言诗基本上遵循了律诗的规则,用词考究对仗工整,又富有音律美感。对于借代的运用恰到好处,通俗易懂又显得别具一格。以古喻今,彰显了康熙皇帝熟谙历史、学识渊博的素养,作为一国之君,能够做到以古鉴今,治国有道,是国之幸、民之福。

比如:这首诗的“钓鳌”就是一个典故。龙伯钓鳌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

(3)弹琴峡

琮琤流水意,彷佛似鸣琴。

曲度泉归壑,声兼峡泛吟。

空山传逸响,终古奏清音。

不御金徽久,泠泠会素心。

这首诗大意说:弹琴峡流水湍急,叮咚作响,仿佛琴声。水流曲折的流向沟壑,流水声在峡谷间回荡。空山传出飘逸的响声,奏出清音。出宫在外巡行,不坐在金銮殿上很久了,清泠的流水正好和素净的心境相合。整首诗描绘出清泠旷远的意境。

(4)咏幽兰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这首诗大意说:兰花的婀娜的花姿,衬着修长的碧叶。清风吹来,难以遮住深谷中的幽香。即使没有人摘取,把它作为佩饰,它依然自在的散发着芳香。作者托物言志,以兰花不求人摘取、静然自放,比喻不求人欣赏、自己保持高洁的情操。

(5)御制诗一首

雨过风来紧,山塞花落迟。

亭遥先得月,树密显高枝。

“亭遥先得月,树密显高枝”一句,蕴含着深深的哲理。亭子遥遥的远离人间的喧嚣,不是离天空中的月宫更近、更容易得到先靠近月宫的便利吗?位于更高处的高枝不也是需要茂密繁盛的树木来烘托、才显出它的高吗?高枝离不开密树,人也是需要与有很多不如自己的人配合,才能做成事啊。

(6)晓发虚谷

帷宫雨后纳新凉,虚谷风来百草香。

万里晴云任舒卷,凭高但见碧天长。

这首诗大意说:雨后的行宫,清新凉爽。空谷里吹来青草的清香。万里晴空任凭云卷云舒。站在高处,只见蓝天广阔。抒发了作者见到天地广阔的喜悦心情。

──转自《看中国》

责任编辑:王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