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6年04月04日讯】古往今来,能成其大业者,都必定具有淡泊精神,即收敛“天下唯我独尊”的物质和精神欲望,而以天下之大业为己任。三国时期的奇才诸葛亮自甘淡泊隐居隆中,之后才有了负天命辅佐刘备成就基业;而身处同一时代的曹操,同样甘于淡泊,放弃物质享受,并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广招人才,实现了其济世安民、肃清寰宇之志及一统北方的雄心。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曹操的节俭在历史上是相当出名的。他在《度关山》一诗中说道:“侈恶之大,俭为共德。”即认为奢侈是最大的罪恶,俭朴是公认的美德。
曹操是如此想的,自然也是身体力行。东汉末年,曹操颁布了《内戒令》,告诫家人和官吏要节俭。在《内戒令》中,他说自己不喜欢“鲜饰严具”,即不喜欢颜色鲜艳的箱子,所用的是旧皮掺杂新皮制作成的箱子。后来因为战乱,连这样的箱子也没有了,只得改用方形竹箱,“以帛衣粗布作裹”。“严具”主要是指用来盛放梳篦、毛刷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箱子。
曹操还说:“吾衣被皆十岁也,岁岁解浣补纳之耳。”意思是自己的衣被使用了十年,每年拆洗缝补一下还接着用。而且,曹操对被子、床褥只讲究暖和,上边并没有任何刺绣修饰;帷帐屏风坏了也就是补一下,决不轻易置换新的。
在《内戒令》里,曹操还提到自己得了一种“逆气病”,需“常储水卧头”。逆气病是一种气向上冲而引起的头痛,大概就是头风病。为缓解发病时的痛苦,他常要准备一盆冷水浸头。他用铜器盛水,放久了会有铜臭气,所以想改用银制的小方器,但又怕人们不理解,说他喜欢银制品而生贿赂之心,因此干脆用木器盛水。
曹操不仅在日常用度上非常节俭,在饮食方面也并不讲究。魏明帝曹睿即位后,尚书卫觊在上表中说:“武皇帝之时,后宫食不过一肉。”就是说,曹操日常用餐也不过一道肉菜。
而曹操为自己准备的死时穿的衣服,也只有春夏秋冬四套,装在四只箱子里。他还下遗令不要厚葬。
身居高位的曹操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人也是如此。他在《内戒令》里说:“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大意是平定河北之后,他就不准家中熏香,即使把香放在衣内或带在身上也不行;如果房内不清洁,可以烧枫树脂和蕙草。
东汉时期,人们喜欢熏香,例如曹操的谋士荀彧,人称“荀令香”,或称“令君香”,说明这荀彧喜欢熏香。《襄阳记》记载,荀彧每坐一个地方,那地方就要香三天。地位远高于荀彧的曹操,显然不是因为熏不起香而下此禁令的。史载,他的三个女儿因为嫁给了汉献帝做贵妃,所以才得以烧熏香。
曹操对嫁娶的奢侈之风也深为不满,他的三个女儿出嫁时都很简朴,用的帷帐都是黑色的,随从更简朴。当时的官宦人家都很流行“文绣之服”和“杂彩丝履”,曹操也曾从江南购得一些分给家人,但他在《内戒令》里规定“约当着尽此履,不得效作也”。
而作为曹操的妻妾,生活也都十分简朴,日常用品用坏后就反复修补,甚至还要亲自耕种纺织。
由此观之,曹操完全不在意什么物质享受,而且对此十分淡泊。
垂范天下,风气改变
东汉末年,战争频发,生产生活遭到极大的破坏,人民被迫流离失所。位居丞相、手中握有大权的曹操,心怀拯救天下之志,从自己做起,厉行节俭,垂范天下。此外,曹操还把是否节俭作为选拔官吏的条件,并将其作为一个官吏品质好坏的标准。
正是在曹操的垂范下,俭朴节约蔚然成风,而这也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慷慨待人,天下归心
虽然曹操对自己是厉行节俭,但对于手下之人和渴求的人才却丝毫不吝啬。史载,曹操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也就是说,攻城掠地后,曹操得到财物,都马上赏赐给有功的人,只要功劳级别够得上,绝对不吝惜千金。这与当时有势力的董卓、袁绍等所为截然不同。而这也正是因为曹操对物质的淡泊,才能摒弃贪欲,与手下人共享。
曹操还深知,要成就自己的大业,人才不可或缺。为此,他先后颁布过三道“求贤令”,而这是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做过的。在“求贤令”中,曹操的“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提法,表现了其求贤若渴之心。
比如,为了让关羽归附,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蹄金,下马一蹄银,对于关羽提出的众多过分要求一概答应,甚至将赤兔马赠送给他,还向汉献帝上书封他为汉寿亭侯,真是用尽心思。其后,在关羽得知刘备消息后离曹操而去时,曹操也没有阻拦,更没有追究他过五关斩六将之事,其爱才、守信重诺可见一斑。如此爱惜人才的曹操,也让关羽心存感激,才有了后来的华容道义释之举。
再如,官渡之战前,许攸前来投奔曹操。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喜过望,没穿鞋就跑出来迎接,并抚掌笑着说道:“吾事济矣。”正是听了许攸的建议,曹操烧掉了袁绍的军粮,为战争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而对于为保护自己而战死的大将典韦,曹操则下令厚葬。
曹操的赤诚、慷慨待人之心,吸引了天下众多英雄归附,他们对曹操可谓是忠心耿耿。据统计,直至曹操去世,其核心谋臣、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注:佐治的官吏)共有102人。
淡泊中是大智慧
古语有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淡泊”不是要出世隐居山间,“宁静”也不是单纯流连山水、慵懒安逸,而是要从淡泊和宁静中获取力量,以实现自己远大的人生志向。
曹操的淡泊物质中,彰显的是人生的大智慧,而这正是为了实现他理想中的太平世界:“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这样的曹操,今天的我们可曾读懂?
作者:刘晓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