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辉:庆亲王谥号风波与宋平致信政治局

古代中国,在君王、诸侯、大臣、后妃等死后,都要依照他们的生平功过与品德修养,另起称号,以对其进行评价,这就是“谥号”。后世通过谥号,大致就知道了他们的功过、德行的优劣。如“文、康、平、安、成、诚、武、慈、明”等就是非常好的谥号,而“厉、灵、丑”等就是恶谥。

去年有一段时间,“庆亲王”很火,而围绕历史上的清朝庆亲王奕劻死后的谥号还有一段公案。1917年,奕劻死去,终年79岁。虽然清朝已在1912年正式灭亡,但在民国政府允许下,北京紫禁城中还保留着清朝最后的小朝廷,除了末代皇帝溥仪外,还有一些遗老遗少。按照惯例,庆王府向小朝廷讨要谥号,之后才能下葬。

小朝廷的内务府大臣初拟谥“哲”,按谥号解,知人曰“哲”。对此,深恶奕劻卖国、贪污的溥仪坚决不同意,并亲自选了“谬、丑、幽、厉”四个恶谥。南宋残害忠良、卖国的秦桧死后的谥号是“谬丑”,周朝的幽王、厉王都是残暴昏庸之君。庆亲王府和其他大臣纷纷表示希望可以改用其他字,但溥仪仍坚持己见。最终在亲贵的劝说下,溥仪才赐谥“密”字,密者,“追悔前过”之意。地下的庆亲王确实需要追悔不少罪过。

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中国人是相当重视身前名声身后“留名”的。然而,无论皇帝或官员生前如何粉饰太平和自己,如何愚弄百姓,都会在当朝或后世撰写的正史或野史中被还原,而谥号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式。生前显赫如秦桧、魏忠贤、奕劻,死后留下的却是千载骂名。

事实上,不单古人重视名声,现代人也如是。虽然当代中共高官们没有了“谥号”之说,但死后的“盖棺论定”与其相通。君不见每每有高官逝去,官方总会盖上不同的大帽子,以对其一生做出评价,然而褒扬居多,恶评很少。这自然比不上古代通过谥号就可以明晰获谥者好坏的妙法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官方给予某些人的褒扬,尚未经历过历史的考验,说不定哪天就会有截然相反的结论。历史上的秦桧的谥号从“忠献”到“谬丑”就历经50年和两个皇帝。

庆亲王的谥号风波是否会在当代重现,没有人敢打包票,比如对恶事做绝、贪腐惊人的前中共党魁江泽民和其心腹大管家、被隐喻为当代“庆亲王”的曾庆红,如何评价就是个大问题。

不过,近日一则消息或许给出了答案。香港《争鸣》杂志2016年3月号披露,力挺习近平的中共元老宋平日前致信中共政治局,要求通过决议规定:已离退休老干部必须申报个人、配偶、子女财产、财富来源以及国籍,并向全社会公开公示,否则去世后一律不作组织评审、结论。

宋平信涵意指何人,当事人都心知肚明,而其所言的“否则去世后一律不作组织评审、结论”,对于很多希望“死”的风光的高官来说,不啻是一个重击。然而,全面申报对于江泽民、曾庆红等来说,同样是噩耗,身为外国人的家族成员贪污了那么多,该如何申报呢?此时的江、曾或许会羡慕奕劻,好歹其死后得了个“密”字,而作恶多端、收获如潮恶评的江、曾能否避免牢狱之灾、安然死去都是个未知数,更遑论死后得什么结论了。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李明心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