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6年01月22日讯】 清代女诗人张芬有一首《虞美人》,题为《寄怀素窗陈妹》,顺读为词,倒读是一首七言律诗。
顺读词云:“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欲将愁怨赋歌诗,叠叠竹梧移影、月迟迟。楼高倚望长离别,叶落寒阴结。冷风留得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倒读诗云: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得留。
风冷结阴寒落叶,别离长望倚高楼。
迟迟月影移梧竹,叠叠诗歌赋怨愁。
将欲断肠随断梦,雁飞连阵几声秋。”
汉语的博大精深一直是所有作为华人的骄傲。那么汉语究竟为什么博大精深?哪里让人觉得博大精深?这是在华人圈子里孜孜不倦的话题。笔者并不想讨论汉语中文是不是世界第一语言,这样的议题可能永远都没有结果。且谈谈汉语中文本身之美究竟源自何方?
翻开中华的历史,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对文字的态度,对文学的推崇。
《淮南子•本经》中写:“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且不论事实如何,从一开始,文字就有了神圣和尊崇的地位。而名留青史也是每一个帝王将相一生所向追求的目标。
汉语之精妙,在其变化无穷
武侠小说里,往往最厉害的武功是那种得一法而无穷变者。比如金庸笔下的太极拳,太极剑。张三丰要求张无忌忘却所有的招式,方能明白太极之法。
没有招式,不需要模仿,汉语就是这种无穷变化的语言。于是有了如文章开头的合壁回文诗。正着读一个意思,倒着读又是另外一种韵味。回文诗最顶峰之作莫过于苏慧的《璇玑图》
《璇玑图》,除正中央之〝心〞字为后人所加外,原诗共840字,纵横各29字,方阵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如今统计约可组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比如这样的一首,“伤惨怀慕增忧心,堂空惟思咏和音。藏摧悲声发曲秦,商弦激楚流清琴。”苏慧织《璇玑图》时,年仅二十三岁,才情之高,慧心之巧,堪称千古绝唱。
现代段子手也时常拿这种“不按套路出牌”开玩笑。比如东吴大胜魏国和东吴大败魏国这是一个意思。而我差点没死与我差点死了意思一样。
汉语之精妙,在乎重意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里这样提到,“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
这正如水墨画所带给人的感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样写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寥寥几笔,却能让人有观画一般的感受。王勃的滕王阁序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王维的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一不让人感慨诗画如一的境界。所以苏东坡曾说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写意,是文人们竞相追逐的境界。
西方人学习中文,抱怨最多的莫过于量词。汉语的非常多的量词:一匹马,一头猪,一棵树,一朵花,一个人,一支笔等等等等。然而,没有了这样的量词,就无法勾勒出不同事物的画面。
当然,并非一定要描述简单才可以表达意境。这里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何描述时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仙李白借一头黑发朝暮之间就成一堆白雪,感叹岁月蹉跎,人生短暂。而孔子咏叹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果如流水易逝!
汉语之精妙,还在浓缩
也不知是谁最早提起的,浓缩才是精华,这其实有一定的道理。古汉语大多以简洁的辞藻表达精准的意义。所以古人写诗,写词,这都是浓缩带来的魅力。
杜牧的《清明》是这样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果改成五字诗,则为“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现代人对于浓缩也是孜孜不倦,并且拿其它语言翻译过来把玩。
在网路上就曾流传着《Scarborough Fair斯卡布罗集市》的诗经版译文。如下是一些摘录: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问尔所之,是否如适。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彼方淑女,凭君寄辞。
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伊人曾在,与我相知。
Tell her to make me a cambric shirt.
嘱彼佳人,备我衣缁。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古人还发明了同音文(一言文),最出名的莫过于《施氏食狮史》。全文是这样的: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如果还想浓缩,干脆就浓缩为一个字。比如尖,上小下大方为“尖”。日月带来光“明”。
汉语之精妙,也在言外之意,未知之美
何为言外之意,笔者相信,每个说汉语的人心中都能明白它的深意。华夏民族受到儒家的中庸思想影响较深,自然习惯于内敛的表达方式。隐藏在语言之外的含义往往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习性和特征。
济慈名句“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诗人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们还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前些年,被台北故宫炒得火热的一个事,莫过于康熙皇帝的“朕知道了”。“知道了”是皇帝批阅大臣奏折的常用语,意思是说所奏之事“朕”知道了。自古以来,臣工向皇帝进呈的报告名称繁多,如章、奏、表、议、疏、启、书、记、状、札、揭、封事等,以“奏折”为名,则始于清康熙年间。简单的四个字,里面蕴含的微妙意思,想必无人不知。当现代人在做企业管理的时候,总有下属向上级汇报事情,如何回复?上级或许有时候也非常的头痛吧,然后康熙皇帝这几个字早已给出了最佳答案。
三国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战役。在赤壁之战开打之前,曹操给东吴的孙权写了一封信。总共30个字,信是这样写的: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愿与将军会猎于吴。”
虽然只有30个字,曹操却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我是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言外之意,曹操在政治上是正确的。第二层意思,直接告诉孙权有水军80万,而当时东吴的水军只有几万。那是想说,他有绝对的军事优势。第三层意思,提到刘琮不战而降。言外之意,希望东吴像刘琮一样投降,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30个字,字字千钧。东吴的大臣看完这封战书后大惊失色,以张昭为首的文官要员,丧失了抵抗的信心,力主投降曹操。这是文字的力量,更是文字背后蕴藏的杀气。
汉语之精妙,源自文化积淀与传承
汉语之精妙,因为它的使用者众多,年数久远。在时间的流逝中,文化所注入给文字语言的不同元素带给汉语太多的精彩。
江南二字除了是一个地名而外,还在乎那烟雨朦胧中藏着万世流芳的故事。光阴、岁月、年华,包涵着的是华夏文明背后的积淀。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得报家国之仇,让我们懂得了尝胆原来还有一种如此坚毅决心的内涵;诸葛亮事无巨细,依旧挽回不了蜀国的灭亡,我们看到了鞠躬尽瘁的意志;项羽自刎于乌江,那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无奈。而岳飞受奸人所害的故事,我们却体会到了精忠报国的深意。
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依靠汉语记载,倾述,传递着它的文化。有太多的文学精品,太多的文学技巧,太多的故事。或许汉语中文之博大精深实际是中华文化的悠远流长。
责任编辑:清风
(新唐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