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6年01月07日讯】2015年是加拿大经济不景气的一年,但多伦多房市的销售及价格均获接近10%的成长。
多伦多地产局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大多地区2015年二手房市的总成交量达101,299个单元,比2014年升了9.2%;平均房价达622,217元,比一年前的566,624元升了9.8%。416地区的独立屋均价已达1,047,483元。
多伦多地产局总裁麦克莱恩(Mark McLean)将成果归因于历史性的房贷低利率及居民对拥有房产的热情。他说:“拥有房产是优质的长期投资,不但可以解决家庭居住问题,房产也随着时间增值”。不管是否是首次购房者,他们都有信心购房及偿还房贷。
他说,如果市场上可出售的房产数量更多的话,2015年的成交量会更大。所以,“我们在2016年开始时,就有了相当多被压抑的需求”。
地产局将在1月18日公布多伦多房市评估及展望报告。地产局市场分析总监莫沙(Jason Mercer)说,尽管政府收紧房贷政策,房贷成本也有可能上升,“仍将会有很多买家乐于购买房产”。
供不应求仍是现实
虽然多伦多去年房市的销售量比1年前升了9.2%,但新挂牌出售的房产数量只升了3.0%,从155,842个单元升至160,520个单元。按地产局报告,去年12月房市销售量比2014年上升11.9%,新挂牌出售的房产数量只升了8.38%。所以地产局总裁说,今年刚开始就有积累的买房需求。
莫沙对《大纪元》说,2015年积累下的购房需求,意味着很多会转移到2016年。“2016年购房的需求会保持强劲”。
多伦多资深地产经纪莫基宁对《大纪元》说,2015年多伦多房市确实很好,“房价上涨幅度很高,买家抢购的热情也很高”。
他说,从油价及国际经济形势来看,今年未看到对房市有利的因素。不过,“如不出意外,市场还会比较好的”。去年出现很多房产供不应求的情形,所以出现很多抢购现象,由此带来的价格上升也大。有部分买家,如从中国来的一些新移民有足够资金,能轻松买到合适的房子,他们在抢购时可灵活出价,没有严格的最高价限制。“有时抢购时,价格会被推的比较高”。
在加拿大居住一段时间才存够钱买房的人,也是重要买家。莫基宁说,他们的收入增长速度跟不上房价上升的速度,“但看到房价不断升,他们感到恐慌,担心现在不买,以后会更贵”。他们通常购买30万至60万的房产。
他说,海外买家也不容忽视,如有不少中国留学生的父母在加拿大探望子女期间买房子。这种情况挺普遍,政府政策也鼓励海外人士买房。
加元持续走低或对房市有利
央行去年为了刺激经济2次下调利率,虽然第1、2季度全国经济都出现了负增长,但第三季度录得2.3%的年增长,主要功劳来自出口,而出口是安省、尤其是大多地区的强项。目前加元兑美元已下滑到低于0.72美元,加拿大出口发展局去年11月预测,安省2015年的出口会有2位数字的增长。
莫沙说,大多伦多在2015年的经济表现胜过加拿大其它地区,失业率有所下降,个人平均收入也比一年前有所增加。“这意味着,买家对他们购买及偿还房贷的能力会保持有信心”。
他说,加元疲软显然对出口有利,会推动大多伦多地区的经济成长;房贷利率估计也会继续保持在历史低位,而且,多伦多的买房需求确实很高。
加拿大央行行长曾表示,加拿大房市有10%至30%的超正常估值。莫基宁说,多伦多房市应该是有一定的泡沫成分。“很多大城市都感觉有泡沫,但房价还是一直升,因为供不应求,价格主要是取决于供求关系。”
他说:“多伦多房价没出现过暴涨。每年升10%或更多,是比较高,但还不算太离谱。”
莫基宁的建议是,如果是买房自住的话,没必要等;如果是投资用途,最好不要冒进,可以先观望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行业已在努力调整房市
去年10月,加拿大按揭及房屋公司(CMHC)公布的报告,将多伦多房市唯一列为“强烈证据显示有问题”,理由是矮房型供应不足,房价继续在高估范围加速上升;在建公寓数量下降。
渥京过去几年已多次为降温房市而收紧房贷政策,今年2月15日将实施另一个新的收紧政策:对于政府提供保险的房贷,价值50万以上的房子,首期付款从5%升至10%。
多伦多房产开发商为了买家能付得起房价,一直在多建公寓,且公寓的平均面积,已从2006年的908平方英尺降到现今的767平方英尺。建筑及土地开发协会(BILDA)主席Steve Deveaux上个月表示,虽然行业继续尽力创新,但单靠创新不足以解决承担能力的问题。他们担心,行业很难建造人们、尤其是首次买家能付得起的住宅单元。
不过,大多伦多905地区还有发展空间。虽然416与905地区的人口差不多,但2015年905地区的销售量是63,973个单元,远超416地区的37,326个。
莫基宁说,华人买家喜欢向北走,现在他们在Aurora及Newmarket买房已很普遍,有些人已经在靠近Simcoe湖边的地区买房。那里的房子更新、更便宜,“格局也更符合华人的喜好”。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