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12月08日讯】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和他们的移民父辈无论在语言、教育和文化背景上都不同,因此彼此间缺乏沟通和了解。现在正在纽约曼哈顿中国城开展的一个叫做“华埠口述历史”的项目,将这样的两代人联系了起来。来看记者李兰的报导。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你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来到美国后的生活都大同小异。有这样一位韩国学生,当他和中国城的前辈们进行了不同的对话后,他发现他开始理解他的父母了。
韩裔博士生Arthur Roh:“长这么大27岁,我从来没有问过他们如何来的美国、在韩国时发生了什么,我甚至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这些,但通过这些采访,我发现那些故事非常的丰富且打动人心,我开始问父母他们的经历。”
Arthur的父母1985年从韩国移民美国,1987年Arthur在洛杉矶出生,目前在纽约Adelphi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由于自己导师是“华埠口述历史”项目的发起人,他有机会参与其中。
韩裔博士生Arthur Roh:“看到有老一辈的人、和我一样有类似的成长经历,非常有趣,好像窥见了自己的未来。”
Arthur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采访一个退休校长、他是纽约第一批亚裔校长。当他听到这个老校长操着一口浓重的纽约口音英语时,他发觉他们之间的距离并不是那么遥远。
“口述华埠历史”项目开始于2012年,由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在纽约出生的华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其中大部分是广东台山人。
“口述华埠历史”项目发起人陈李慧珍:“对于年轻一辈,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应该记住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文化,还有我们父辈所经历的痛苦,而现在一切对这一辈而言有所改善,我希望所有年轻一代都能够为这段历史而庆祝、保存自己的文化,这样才能让他们这种拥有中美文化背景的孩子更好的发展,这对他们是积极的、有意义的。”
另一个在马萨诸塞州读心理学的华裔女生在参与了这个项目,和Arthor有同样感受。
“口述华埠历史”项目发起人陈李慧珍:“最后她对我说,她的名字叫Bernice Chan,我觉得这个项目对我的最大影响是,这个项目让我思考,我回去后开始和父母交谈,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这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除了联系不同世代,华埠的历史也值得人们去记录和记忆。
“口述华埠历史”项目发起人陈李慧珍:“很多参与(口述华埠历史项目)者都谈到中国城如此重要是因为它的文化,它是纽带、让人们觉得彼此的联系和归属感,所以华埠的历史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
这批人在华埠建立了最早的社会服务系统,帮助新移民找工作、提供法律资讯等,这也让年轻一辈感念前辈的付出。
韩裔博士生Arthur Roh:“他们不被欢迎、他们需要信息,他们成立协会帮助其他中国人,我非常感触他们白手起家,而且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和他们当初的付出有关。”
正因为一批批华人的付出和经营,今天纽约曼哈顿中国城早已从最早3-4个街区的范围扩展到Canal街之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进入美国主流,中华文化的价值也慢慢的在被世界认识。
新唐人记者李兰、李凯文纽约采访报导